身為一個爸媽,我們對女兒的愛,與各位是不相上下的,也跟大家一樣,每天都在網路上找尋不同的資訊,無非就是希望提供給女兒最佳的照顧與教養。但我對於網路上經常流傳的一些關於「不要太早讓幼兒接觸3C 產品」這類的文章,一直是有些不同角度的看法。
首先,我們先來看看兩則在網路上最常看到的「謠言」:
●謠言一:「幼兒過早大量使用智慧手機,導致進入學校之後,無法適應傳統的教學方式。」
這個問題的真實面貌是,父母為何會讓小孩只依賴手機來學習呢?如果有空間感的積木,不同觸覺質感的玩偶、畫布、泥巴、故事書、真實的動物,都是她生活中的一部分,她如何會不適應傳統的教學方式?
任何東西,即使是良藥補品,只要是過量,都會有害。連支持生命最基本的物質─水,如果一直喝都可以水中毒了,更何況其他事物。3C 商品的使用當然也是如此。年紀從來不是個問題。怎麼用才是需要思考的。
更何況,學校本身的數位化也在快速的發展中。不過就 4年前而已,我們之間沒有任何人可以想像平板電腦的存在與用途。我們又如何知道3年後的小學,會如何使用平板電腦在教育中。
● 謠言二:「幼兒過早大量使用智慧手機,會影響腦部神經的發展,導致過動,注意力不足,學習困難。」
這個問題的真實面貌是,絕大多數的臨床醫學報告,都只能說某些現象之間有「相關性」存在,但卻無法只透過臨床資料來證明有「因果性」存在,必須加上有控制與對照組的實驗才能證明因果。但是一般民眾,甚至媒體記者,對統計學的知識不足,就常常自己擴大把「高相關」錯誤解釋成「有因果」。
例如說,「有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的兒童,通常也大量使用3C產品。二者有顯著的相關性存在」這是臨床研究報告的結論。但是媒體與家長則因此過度解讀成:幼兒太常使用3C產品會造成ADHD。但是,到目前為止,並沒有任何嚴謹的大規模實驗,可以支持這個疑慮。
相反的,比較接近事實的研究是「萬芳醫院精神科醫師張勝傑表示,ADHD患者比一般孩童容易沉迷3C產品,他們大腦活性太低而造成注意力不足,對枯燥乏味的事情不感興趣,3C產品的聲光效果吸引他們專注,所以不少ADHD患者有過度依賴3C產品的傾向。」
所以,ADHD 是因,依賴3C 才是果。而不是因為高度使用3C 造成 ADHD。
看完這兩個「謠言」的解析之後,回到現實。其實有兩類常見的父母:
第(一)類,試圖把3C 當保母,隨便丟台手機給幼兒,只要他安靜不吵就好,其他都不管。這是當然是不負責任的父母。
第(二)類,試圖把幼兒與3C世界隔離,保護他們不受3C 商品影響。這其實是過度保護,甚至是殘殺小孩未來自主選擇與適應能力的父母。
人類用來傳播與溝通的主要媒介,從石頭、書簡、紙張、到電話、電視,再到電腦網路,與智慧型的行動裝置(手機、平板,甚至未來的手錶手環)。但其實不管媒介與工具如何變化,不變的真理就只有一件:孩子始終會長成像父母的複製品。
尤其是語言、情緒、品格,以及跟人相處的方式。因為這些是家庭教育的核心,是學校無法教的。而對這些核心能力真正造成影響的,就是父母的行為本身。而不是他生長過程所使用的工具與媒介。
所以,3C 商品對幼兒的不良影響,並不是商品本身造成,而是父母本身的態度與行為造成的。上述兩類型的父母,在相當程度上有個共同的迷思:過度簡化每個孩子教養的獨特性。
除了上述兩種父母之外,我也觀察到身邊有各種專業家庭。不管是,財務、醫生、科技、律師。他們和我一樣,都高度倚賴數位化工具,也不隔離小孩使用任何3C商品,甚至不訂立任何的規矩。重點是,他們並不會利用3C 商品來替代父母該有的角色。就只是正常的生活、正常的外出活動郊遊露營、正常的學習、正常的和父母講話、玩耍、互動。但是,3C 商品早就在這些生活中無所不在。
不管你喜不喜歡,一個我們無法否認的事實是:資訊與數位技術正在全面翻轉這個世界的每一個領域。未來的世界,必然與我們長大的過程完全不同。如果那麼多大人、大公司,面臨數位化革命都有可能瓦解或工作不保。我們又如何有那麼大的自信,相信自己根據過去的經驗所得到的教訓,對我們的下一代依然是正面的幫助?
不妨回憶一下,在我們那個時代,很多鄉下城鎮的「好學生」,從小受的教育就是「不要管這些,好好念書就對了!!!」。可是當他們好不容易進入大城市念大學時,就像如然從溫室進入叢林的小母雞一樣,多少人立刻迷失在物質與慾望的洪流中。反觀,城市裡的小孩,進了大學之後多半更加用功念書。
一樣的道理,想像一下,當一個在六歲之前沒有接觸任何數位內容與數位工具的小孩,上了小學,接觸到同儕之後,看到同儕手中在玩的,在看的,他會有多大的震撼?他會不迷失在這些聲光之下?他會不吵著立刻要擁有類似的東西?這時候,父母能則麼辦?選所森林小學繼續隔離嗎?
當數位化技術與數位內容無所不在時,我們要如何把我們的下一代隔離在這個改變之外?我們可以保護他們到幾歲?六歲還是十二歲?
換個角度看,未來是他們的,不是我們的。高度網路化與數位化,就是他們的世界必然的模樣。與其隔離,不妨放開心胸,趁著我們還幫得上忙的時候,趁著他們還緊靠在我們身邊的時候,透過共同參與的方式,透過把數位化技術融入日常生活與日常教養的方式,協助他們具備正確的態度,習慣,與能力,來面對屬於他們的世界與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