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語啟蒙) 全美、雙語幼兒園怎麼挑?

一開始,請大家來看段鰻魚看圖說故事的影片,

猜猜看這是學習多久後的成果?

家裡的寶寶長大準備上學了,該讓孩子上哪種類型的幼兒園,是新手爸媽共同關心的課題;尤其是否該在學齡前就導入英語學習,更是父母們考量學校時,很重要的一環。聽聞不少父母說「太早學英語,會語言混淆,最後連中文也講不好!」、「上全美幼兒園,回到家又沒有講英文的環境。」、「住在台灣,這麼小學英文幹嘛!」,這到底是父母的單方面認知,抑或真有其事呢?

在我們對全美、半美和雙語幼兒園瞭解一圈,並派出鰻魚爸拿出當年念博士班的研究精神,融會貫通大量相關人類語言學習的「文獻研究」後,輕鬆做出讓三歲女兒鰻魚(三歲是入小班最低門檻),去年八月正式上全美幼兒園的決定。經過不到半年的學習,在鰻魚身上我們獲得了初步驗證與成果。事實上,倘若鰻魚不上全美,另一個選擇就是一般(公立)中文幼兒園,這中間絕對不會出現「雙語幼兒園」的選項,原因為何請耐心看下去!(選擇全美前鰻魚媽的重要提醒)

  • 翻轉思維  丟掉學英語為了贏在起跑點

提早精通一種主流的外語(例如英語),當然不是為了所謂贏在起跑點上,更不是為了考試,而是它讓我們可以從閱讀、飲食、娛樂、交友、旅行等各種活動中,深入認識不同地方的生活、文化及價值觀,甚至思考邏輯。我們自己深刻理解這種從生活、旅遊和工作中認識多元文化的價值與重要性,理所當然希望儘早培養鰻魚這樣的能力,讓她可以用自己的方式去理解這個世界的各種面貌。

問題來了,我們並非雙語家庭,更不住在英語系國家中,如何往上述的目標邁進,成了另一個很大的問題。在進一步分享這個結論的形成及目前實施成果前,幫大家摘要出簡版「研究心得」,看不下去的媽媽就丟給老爸來做功課吧!(大誤)

分析人類學習語言的方式,可以歸納成兩種途徑。 一種是先天的:幼兒擁有建立母語能力的天賦,稱作語言習得(Language Acquistion)。 一種是後天的:擁有母語能力之後,透過理解、記憶、翻譯等方式,學會另外一種語言,稱作語言學習(Language Learning)。

兩者之間有什麼差異?根據近十幾年來的研究證實,人類幼兒擁有驚人的語言悉得(Language Acquistion)能力,從出生後開始迅速發展,兩歲前就會達到顛峰,接著逐步下降,一般在六歲後就會消失。 這個時期的幼兒,可以分辨很細微的聲音差別,同時具有驚人的組織與記憶能力。只要父母大量和他們講話,伴隨各種動作、情境、圖案、物品…等等,小朋友就會自然而然辨識、記憶並組織語言,並嘗試出聲模仿。

除此之外,科學家發現這時期的幼兒,即使同時接觸兩種以上的語言,也不會搞混。雖然在初期會有語言交錯誤用的狀況,但隨著成長與社會化,他們都能很快理解並且正確應用。其實台灣有很多家庭都可以觀察到此一現象,父母講國語,祖父母講台語,不需要多久的時間小朋友就會懂得該對誰講國語,該和誰講台語,兩種情境下也不會搞混。DSC02013.jpg

  • 把握六歲前黃金語言學習階段  錯過請中年級後再上

前面提到,這種能力到六歲以後就差不多完全消失了。之後只能靠著已經建立的母語能力為基礎,更近一步擴張母語能力,或者增加外語能力。簡單來說,就是我們現在學習語言的方法,不是在日常生活中自然習得,而必須透過理解、記憶、翻譯等途徑才能學會

不過國小中低年級學生理解與邏輯尚未發展完全,因此六歲前僅接觸中文單一母語的小朋友,要用語言學習(Language Learning)的方式學習英文,不僅效果不佳,甚至還有可能影響中文學習。 這也是語言學者不支持國小中低年級學生學習外語的主要原因,等到高年級甚至國中階段,再進行語言學習(Language Learning)會比較理想。

過去多半學者關於雙母語小孩的研究中,歸納出必須遵守「一個家長、一種語言」的原則。但近期研究則認為,此一原則並非必要,關鍵在「環境」,把孩子丟到一個非使用其中一種語言不可的環境,因為小孩比你想像會判斷是否該多學一種語言,這應算是與生俱來的生存本能;例如,在家中只說一種語言,出了家門又只說另一種語言。

在這樣的論點基礎下,大家是否進一步想到:雙語幼兒園存在的意義與實質效果何在?

【備註】本段提到的學者研究樣本,儘限於真正從出生就生活在雙語環境,也就是雙母語小孩(例如混血兒)的語言教育。

 

IMG_4112.jpg

  • 鰻魚的全美幼兒園生活

回到鰻魚身上,這半年來她白天整整八個小時,只能用英語在學校生活、遊戲和學習,放學回家後則和我們說中文,這就是我們現階段所能給予鰻魚的學習環境中,最接近上述理論的方式。

在鰻魚念的這所全美語幼稚園裡,每個班級有中外師各一名,所有的「教育工作」包括:唱兒歌、朗誦、閱讀、遊戲、戲劇、玩耍運動,均是由「只會英語」的外籍教師,全程用英語來進行。當然,課程與教材中自然也不會有半個中文字;中師主要扮演的角色,則主要落在生活照顧及與家長的溝通。

剛接觸新語言的小班生,啥都聽不懂,外師「以說話搭配動作」是最主要的學習方式,例如:身體跳一下說Jumping,站在廁所門口說 I want to go to the bathroom.,排隊到操場說line up等,漸進在句子中增加字彙、融入句型,透過學校的各種活動,點線面大量刺激孩子。想一想我們當初是如何教孩子牙牙學語的,完全就是那麼一回事,再次強調大量聽說很重要,任何一種語言都是!

全美環境有一個鰻媽認為最無可取代的優勢,那就是課堂以外的寶貴互動,全美在這點和一般雙語外師上完課就走人,類似終點制的型態大不相同。畢竟,雙語學校很難約束孩子下課非得用英文和師長、同學溝通,可這看似沒啥大不了的小不同,日積月累就會產生極大的差異。

有出國遊學過的爸媽應該都認同,生活人際互動中學習到的永遠是最受用和印象深刻的。否則幹嘛那麼多人願意花大把鈔票,選擇出國遊學讀英文,不就乾脆上上英文補習班就好了,道理顯而易見。

最後,就來和大家分享我們從鰻魚這隻白老鼠身上,歸納出的幾個有趣現象,著實和前述理論的預期完全一致唷。

  1. 小孩的英語聽力與詞彙數量進步的非常快,就跟鰻魚一歲半時,可以聽得懂的中文,遠比會講的中文多很多是完全一樣的現象。
  2. 對於環境中的常見食物、用品,甚至日常進行動作、行為或情緒等,在耳濡目染的情形下,即使完全不使用翻譯式教學,她也會自己建立起二種以上的語彙來對應(像跟祖父母說台語)。
  3. 小孩會自己根據對象,選擇她講話時使用的語言。例如,鰻魚開始會和老師同學,甚至路上遇到的外國小孩,用她有限的英語能力,講一些雖然不正確,但大致上知道在說什麼的英文。她也非常樂意和鰻爸用英語來玩她最喜愛的公主角色扮演(公主家家酒)遊戲。但如果其他不會使用英語的親人,如爺奶、阿姨叔叔們,在日常生活中故意用英文問鰻魚問題,她就只會使用中文回答,甚至故意裝作沒聽到。

想看更多鰻魚上學狀況的,也歡迎點選跟著鰻魚上學去進一步瞭解白老鼠的最近學習狀況。

在〈“(英語啟蒙) 全美、雙語幼兒園怎麼挑?”〉中有 1 則留言

  1. […] 幼兒學習過程,日常生活認知是必經之路。藉由「點讀」引導更是近年各大產品趨之若鶩的方式。大家到網路上晃一圈,若要買齊各種領域的認知教材,花個好幾千塊絕對跑不掉,現在一台鰻魚機包山包海,不用再多一筆額外開銷。此外,市售訴求「中英雙語」的點讀產品,一直是推廣『母語式英語學習法』的我們不建議的,就如同我們在全美雙語幼兒園怎麼挑?一文中提到,沒有全美語幼兒園,寧可唸一般中文學校,也不要選雙語的邏輯脈絡是一致的。 […]

發表迴響

A WordPress.com Website.

%d 位部落客按了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