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by人生重要第一年,別輕易交給第三者!
(FB原文連結
記得三年多前,和弟妹們聊起以後有小孩,請育嬰假和送保姆的時間點的問題。當時,沒有經驗的弟妹,以一般常人推斷認為:「1歲前還不會講話,先請保姆帶,等2-3歲後開始學習再帶回來自己教。」你也是這樣的看法嗎?
沒有真正參與過寶寶的成長和育兒經驗,說出這樣直覺的作法一點也不意外,也相當合理。但臨床和理論畢竟存在落差,就我這四年多一路下來,這個順序是我強烈反對的,比較建議:
「至少1歲前務必自己帶,若能夠延長到2歲最好,2-3歲送保姆或是托嬰中心,3歲開始上小班。」
(若經濟許可,夫妻一方剛好可善用二年育嬰假政策)
每個家庭經濟不一,不少雙薪或單親家庭工作更無法出現斷層。因此,娘親只是純粹從對寶寶語言和整體發展,提出相對適合的育兒觀點,對不同於我們建議的方式,均無對錯之意,畢竟任何選擇都必須建立在經濟無虞的基礎下)
語言的刺激與發展,是從Baby階段就開始,等到他們想說話才去刺激已經慢一步了。
嬰兒時期「大量」且父母「單向語言」的轟炸,才是新手爸媽最應該重視的一環,鰻魚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下成長的。
至於到了2或3歲,孩子已經具備簡單溝通和理解能力,社會上各式支援系統成熟,這時反而會比1-2歲前,會是讓外力介入協助雙薪家長更好的時間點;因為說實在的,很多爸媽也不曉得該如何面對3歲豬狗嫌的年紀,交給專業的來,讓幼童融入同儕生活,在各方面的學習甚至父母的壓力舒解,或許還是最好選擇。





➥ 為什麼一歲前爸媽自己帶最好?
1歲前的寶寶,因為還不會說話表達,吃、睡、拉,加上簡單肢體上的成長(例如:翻身、爬行),是他們最主要的階段發展。但事實上,正因為不會說話,才更需要外來的刺激,長時間的互動、和撫觸;這句「世上只有媽媽好」的話,我覺得放在這裡是最恰當不過的了,媽媽是這個世界上,願意無條件365天,不厭倦反覆對baby進行者「對牛彈琴」動作的唯一人選,而這也就是交出聰明寶寶第一步最重要的關鍵!
舉個簡單的例子:寶寶四個月要翻身了,需要反覆練習和協助,從旁言語的鼓勵和刺激,誰願意陪著baby一起耐心經歷這每一個里程碑?尤其是”有人無聲 “的第一堂「寶寶說話課」,又是誰才能唱獨角戲,獨自碎碎念還樂在其中呢?
不是說保姆不好,我相信很多保姆也將孩子視如已出,但不可否認:哪個保姆不希望帶的孩子最好乖一點,吃飽睡,少一點吵鬧,尤其多數保姆是至少帶二個,甚至更多,再有心力也無法做到吃飽沒事就把你家baby抓來講話刺激他發展吧!
即便有,你有幸遇的到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