鰻爸觀點#10┃國小階段,該讓孩子參加校外檢定考試嗎?

近來,很多家長很喜歡安排還在 “國小階段” 的子女去參加各種「沒有需要的考試/檢定/學科競賽」,並且在社群網站上炫燿考試或檢定的成績,甚至為這樣的行為,包裝上各種看似華麗正當的理由,也讓更多原本不覺得有這種需要的家長開始懷疑自己。

這類家長從事這類行為的主觀心態與動機,我們留到文章最後再來說。

先來談談「經常從事這類的考試/檢定/競賽」真的對孩子有益嗎?

還是說,其實這樣的行為反而會害了自己的孩子呢?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恐怕要先弄清楚「考試」的本質與目的。

目前常見的各種考試,不外乎以下這四大類型的目的:

(一)第一類的考試,是伴隨著學習過程的考試。

目的很單純就在了解學生的學習的狀況。學校平常的小考與大考,都是這種類型。

(二)第二類的考試,是能力鑑定類型的考試。

目的在系統化與規模化的對學生的某種能力做出一個可以量化的參考模型。如資優生鑑定考試,國高中的基測學測,國外的 SAT、GRE、GMAT,以及很多國際型語言學習機構的語言能力分級考試,都是屬於這類。

(三)第三類的考試,是資格考試。

例如醫師,律師,會計師,財務分析師的執照考試,以及各種民間的專業能力證書考試。這類考試的目的,就是為了讓雇主或消費者可以客觀區別某種工作所需的最低能力門檻。

(四)第四類的考試,是帶有競賽性質的考試。

如目前高中生的數學或程式奧林匹克設計競賽考試。當然,這裡所謂的考試,主要是指筆試,也就是受測者有一定數量的題目,需要在封閉的場合,在限定的時間內完成作答。

從教育的立場,這四類的考試,對小學生而言,只有第一類的考試,是適合進行的,但是越少越好。有些國家,甚至大幅降低中小學生進行筆試型態的考試(可參考親子天下相關報導)。

瞭解「筆試」本質與目的!

為什麼這麼說呢?首先,我們要了解,「筆試」本身的局限性就很大,例如:沒有標準答案的問題不適合筆試;關於Why 而不是 What 與 How 的思考訓練不適合筆試!

封閉式作答的規則會強化記憶力的重要性,但記憶力只是智力的一環,而不是全部;

限時作答的方式會強化答題速度的重要性,但答題速度卻不是我們培育孩子整體素養與學習能力的主要目標。這些種種關於「筆試」本身的技術問題,也是大學入學把筆試成績的比重逐年降低的主要原因。

其次,筆試也不是全然沒有優點。設計良好的題庫與題目組合,對於某些特定能力的大規模鑑別與比序,仍然是最有效率而且誤差低的好方法。但問題來了,這裡所謂的「鑑別率」是建立在人口統計的常態模型上。

對於15歲以上國高中生族群來說,心智能力的常態模型是有意義的,但對於12歲以下的兒童來說,不同個體間的心智成熟度差異很大,相同個體本身在不同時期的發展速度差異也很大。所以,教育專家們會建議家長:「只要關注自己的小孩即可,不用去跟別人比較。」

上面這段話,可能很多人不是太理解,舉一個白話點的例子。

你可以對高一的孩子說:「75%的高ㄧ學生,可以在10分鐘內解出這組題目,但你不行,所以你在這組題目所要衡量的能力上,是落後75%的學生。但你想要進入的學校只有前10%的名額,所以你未來二年得要更努力趕上。」但對於小二的孩子,同樣的話就完全不恰當!!!

家長需要關注的是他解不出來的根本原因是什麼?以及如何幫助他從不會到會,而不是在那邊焦慮有多少小二生解得出來?焦慮孩子會不會落後別人。因為這個階段的孩子能力隨時會有劇烈的變化,相關同齡其他孩子也是。所以那個排序的變化,可以是非常大的。因此,我們可以說:

小學生透過筆試做出來的比序分佈,根本就是個參考價值很低的東西。


常見鼓勵國小生參加考試的理由

理解的筆試的本質與目的後,我們回到「鼓勵國小階段兒童參加校外的各種英語/數學考試」這個現象。通常,會鼓吹這種行為的家長,持有的理由有下列幾種:

(一)透過考試了解孩子的程度,然後因材施教。

這個理由只對了一半!

沒錯,這其實是這些國外知名英語教學、教材機構,設立「兒童英語檢定」的初衷與核心目的。因為世界上有太多從非英語國家移民到英語國家的孩子;所以,首次入學時當然需要做個測驗,才好讓孩子選擇適當的教材或者課程班級。

但即便如此,移民與首次入學後,還會需要每二年去考試一次嗎?當然不會。因為孩子開始學英文一段時間後,到底進步多少?家長有很多很多的方式側面知道孩子的整體程度。例如:

  • 課文朗讀是否流暢?
  • 課程內容每一個單元之後的作業與練習會不會寫?
  • 出遊遇到外國孩子時,是大方交談抑或是躲起來?
  • 會不會自己想聽英文歌,甚至聽個兩回很快就會唱了?
  • 看英語卡通或兒童影集時,會不會看到著迷入神,甚至不知不覺在哭在笑……(或者有些線上閱讀系統會自動根據前一單元的測驗結果,決定下一單元的閱讀內容。我們將這類「隨堂小測驗 Quiz Test」視為是課程一部份,完全無需額外的準備)

當英文真的成為孩子的第二母語時,生活裡、學習中,自然到處都可以看到孩子英文能力進展的軌跡;而且就像前面所說的,在小學階段,你完全無需在意別人的孩子如何。當你很清楚孩子的軌跡與進展,又不需理會別人時,為什麼還需要花時間、花精神,甚至浪費錢,要孩子「準備」那些沒有實質用途的考試。

(二)參加考試,設定分數/級數目標,鼓勵孩子多唸書和作題。

當然,有人會說,雖然考試是多餘的,沒實際用途的,但讓孩子去參加考試,並且設立分數/級數目標,會因此激勵孩子多念點書,多做點題目,也沒有壞處。

其實這也是錯誤的觀念,而且是大錯!

對於 “成年人” 從事類型(三)的資格考試而言,考試分數就是目的,所以多練習是必要且正確的;但對於小學生從事類型(一)或(二)的考試,考試分數是手段,找出學習困難在哪裏才是目的

然而一旦考試成績從一種手段變成一種目標時,考試就需要準備。要做有效的準備,就需要做模擬考,然後學習主體就會產生變化,最終就會扭曲學習的本意與本質。

這是因為所有的類型(一)或(二)的考試,為了提高鑑別的信度與效度,題目都是由封閉式題庫中,依照一定難易比例隨機挑選。因為題目有限,所以多做題目,自然會有效提高成績。這種情形在小學數學教育中尤其常見。

有的家長甚至會說,我孩子很喜歡做題目,參加考試。但事實是,因為題目做多了,成績變好了,孩子會誤以為做題目就是學習,而且還會得到自信,家長也會誤以為孩子的程度很好,很喜歡讀書。

但事實上,家長只顧著眼前短暫的安心,沒看見甚至壓根不知道,這種短視近利的行為是拿小學階段該培養最重要的觀察力、好奇心、問問題能力等幾個最重要能力,犧牲換來的。是的,就是在看似無傷大雅、不斷做題目的過程之中。

等小孩上了國中,題目變化多了,做題目帶來的效果變差了,多數學生成績一落千丈,甚至出現雪崩式潰散,最終因此失去學習的熱忱與信心。狀況好的,透過花更多時間,做更多題目來維持成績,但等高三要準備申請大學時,才發覺原來頂尖大學要的是很會提問的學生,而不是很會快速解題的學生,為時已晚!

(三)參加某些鑑定或競賽型考試,也是一種鼓勵孩子設立目標、參與競爭、自我完成挑戰的學習。

上面這種說法,對心智已經成熟的高中生孩子來說,我完全同意。

但對小學生來說,卻是標準的「揠苗助長」。從小把考試當做競賽,而且適應很好的孩子,會誤解人類社會競爭的本質,並低估競爭的多元化。因為,他們從小生長在一種單一標準的、偏頗的、只以成績為基準的獎懲環境中,長大後反而對真實世界的競爭模式有適應不良的情形,容易有挫折。

相反的,另一群在孩童時期對於父母把考試當競賽,產生適應不良的孩子,則會在逃離填鴨的過程中失去了真正學習的機會,甚至還折損親子關係。

結論:國小避免第二&四類考試,專注孩子本身特質與需要即可!

總結來說,對小學生而言,第三類考試(即鑑定或競賽型考試)不會存在,也不用討論。

第一類考試(即程度測驗考試),則應平常心對待。除了課本或教材所附的作業,或線上閱讀系統隨時與進度同步進行的小檢測外,我們對孩子從不要求寫額外的評量,或是額外做模擬試題;甚至我還會故意讓她在老師善意的複習考請假。一切的學習回歸到課本本文、作業、課外閱讀與思辯訓練。

就如同我在二年前另一篇文章所提到的:「小學的日子很長,認真看待考卷所呈現的問題,輕鬆看待考試的成績,耐心等待孩子的成長,時間自然會有所回報。」

至於第二類與第四類考試,除因為課程需要(如國外的線上課程或小學自己的資優課程),初始時需要取得某種鑑定成績,否則就如同本文所提的,不用額外去為了考試而考試。

檯面上那些冠冕堂皇的理由其實都不堪一駁。那些會鼓吹 ”國小生“ 經常再額外參加第二或四類考試的家長,說穿了依舊只是華人社會一貫喜歡拿孩子比拼與炫耀的惡習而已。至於,很多因無奈與恐懼跟不上,被迫參加這類考試的家長們,這篇文章是獻給你們的:

關注在孩子本身的特質與需要即可!

不用擔心別人,更無需為了準備這些無謂的考試,失去真正的學習!

發表迴響

A WordPress.com Website.

%d 位部落客按了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