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三年來,我們在【中文家庭雙語小孩】這個社團裡,談了各種與兒童英語學習有關的觀念,也實證檢驗了各式各樣的方法與工具。當然,也收到越來越多的詢問:「我的孩子 x 歲,我很認同鰻魚家對英語教育的理念,那我應該如何來培養孩子的英文能力呢?」
今天,我們就來談更具體的『行動方案』。
根據孩子:
(1)初次接觸英文的年齡
(2)家庭的資源
(3)家長可陪伴孩子的時間
我們歸納出三種建議的路徑。由於文章很長,我們會分成 (上)、(下) 兩篇呈現,並於社團內搶先看。若看完(上)篇意猶未盡的家長,歡迎先到社團內搬板凳等上菜!

首先,就先針對初次接觸英文年紀介於 0-5足歲的嬰幼兒,我們建議的路徑一二。
在 (下) 篇裡,我們會繼續談初次接觸英文時,已經是大班以上、甚至是小學低年級的兒童,又該選擇怎樣的路徑。

🎯 路徑(一):3-5Y
如果你的孩子連幼兒園都還沒上,而且可以在家裡附近找到一個「在幼兒英語教育方面夠格」,同時「在環境與其他教育內容合乎你的理想」的全美語幼兒園,這就和我們家Maya 當年一樣,把孩子的英語教育交給專業的老師們來處理,是我們推薦的首選方案。
採用這個方案時,在上幼兒園之前,就不用花任何時間與金錢在一些零碎的「英語玩具或繪本」上。一來,這些缺乏系統性的東西其實效果很有限。二來,全美語幼兒園花費不少,把資源集中到幼兒園階段,是比較明智的作法。至於省下來的時間,就多用全中文跟孩子多聊天,多用大人的詞彙對話。這對孩子日後的中文理解能力有很大的幫助 (有興趣的爸媽,不仿參考Maya學齡前的眾多影片)。
上全美幼稚園後,家裡的日常生活依舊全面保持中文。
如果家長本身英文能力不錯的,偶爾在假日時,可以用角色扮演(家家酒)或玩耍的方式,集中在某個時段,進入全英語的對話。如果家長本身沒有用英文做 Free Talk 的能力,就乾脆完全不要講英文。尤其是不要講中文句子夾雜英文單字的語句(例如:你要吃dinner了嗎?)。
採用這種模式,即使上幼兒園之前完全沒接觸英文,大約上中班之前,孩子就自然會建立起一種「在校講英文,在家講中文」的雙母語模式。
全美語幼兒園畢業,上小學之後,不管小學的型態是什麼,請務必要持續進行英語「閱讀」與「聽說」訓練,千萬不能中斷。這時候,有很多「橋樑書」、「線上閱讀系統」,以及「線上真人對話課程」就可以派上用場,持續從口語的聽與說,進入讀與寫的循環。升上小三後,便可進入真正以英語來學習其他科目,以英語來看小說,或者以英語來看卡通、漫畫及電影的階段。
一旦進入這個階段,英語就已經成了孩子生活與學習的一部分,會出現良性的自我成長循環,父母也不用再為孩子的英語能力煩惱。
大體上,上述這個路徑,也正是 Maya 當年以及目前持續進行的歷程。
這個方案的優點,尤其適合忙碌的雙薪家庭,經濟條件還不錯,但是陪伴孩子的時間比較不足的父母。它其實也不依賴家長本身的英文能力。反觀它的缺點,除了比較花錢之外,最大的問題是「夠格的全美幼兒園其實並不多」,而且多半集中在台北。
就以Maya 念的學校來說,一年也不過收50個學生。而整個台中市可以等量齊觀的學校,恐怕一隻手可以數完。估計這類的幼兒園全台一個年級也收不到二千個學生,「僧多粥少」,除師資不足外,在台灣的法律上,現在其實並沒有全美語幼兒園這種東西,也是個主要原因。
簡單的結論,能用這個路徑,基本上是幸運的孩子,有幸在一個經濟資源比較充裕的家庭,有幸進入一個理念正確的學校,並受教於好的老師。




🎯 路徑(二):1-5y
如果說,第一條路徑主要的英語語環境是由「學校」來建構,那第二條路就是透過一整套系統化工具,把一個沉浸式的英語環境搬到「家庭」中。
你也誤解了「沈浸式英語學習」的意思嗎?
講到「沉浸式英語學習」(language immersion program),這大概是近年來在幼兒英語領域引起最多誤會的一個字眼了!雖然,人類的嬰幼兒會自動把他/她在生活中所聽到的各種語言,自動組織與歸納起來;但並非所有輸入的聲音都會成為語言的一部分。
所謂「有效的語言輸入」,一定須具備以下三個元素:
一、聽覺與視覺(包含圖像,實物,表情,及肢體動作)的同步對照
二、類似的句子,以不同的形式,不同的表達媒介,「反覆且高頻次」的出現在生活的各種場景中。
三、模仿與比較。孩子試圖模仿他們聽到的聲音,然後聽到自己發出的聲音,並逐漸做出修正。
所以,並不是一直讓孩子整天都聽到英文就是沉浸式英語!!!
「語言」與「噪音」的差別,在於語言對大腦神經迴路而言是有認知上的意義,但噪音沒有。而這些意義,對嬰幼兒來說,不是透過知識與翻譯而來,而是透過上面這三個元素反覆建構起來的。
最簡單有效的「沉浸式英語學習」,當然就是傳統的OPOL(One person, One Language.),意即:孩子的主要照顧者之中有一名全天候和孩子以英語來互動。但這種方式,對於絕大多數的「中文家庭」來說,幾乎難以辦到。
因此,如何透過工具,在家庭中建立一個有效的沉浸式的英語情境,就是門大學問了。
目前我們1Y8M威利就採行這個路徑!
綜觀目前市售所有針對學齡前兒童而設計的英語學習工具,大概也只有「DWE 迪士尼美語世界」(就是俗稱的寰宇迪士尼)可以全面性及系統性的滿足上述三個元素。其他的工具,有的是互動性不足,有的是與生活脫節,有的是系統性不足,都不足以完成沉浸式英語的任務。
說到嬰幼兒如何透過上述三個元素來學語言,我很喜歡用 「Where is」 這兩個常見字所構成的句型來做為例子。基本上,要學會 ” where is xxx?“ 這句話的意義,對連中文的 「在哪裡」都還聽不懂也不會講的嬰兒來說,遠比學會有圖像、可以表達的名詞,或者有動作、可以對照的動詞,還要更加的困難。
在DWE 裡,這句話的意義與用法,透過不同的繪本、卡通、角色、影片,不斷「螺旋式」的出現,最終讓威利在一歲半時,緊接著他學會 ” where is the duck?“ 不久之後,很自然的對 ” where is your sister?“ 這個問句,做出了精確的動作來回答(他對我只像躲在棉被裡的Maya姐姐)。
縱使,此時的威利中英文都還不會講,但他顯然完全理解,甚至知道這是一個關於「位置」的詢問句。
不可否認的,過往使用DWE 失敗的案例其實也不少,最大的原因就是「沒能建立起良性的循環」。
所以,對於想要在孩子上小學,甚至幼稚園之前,就使用DWE的家長,我們也有幾個重點的建議
(一)它是個「情境的建構工具」,而不只是「標準教材」。
家長一方面不用有「需照表操課趕進度」的壓力,另一方面也不應有「進度完成後就等於學會」的心態。它的各種章節段落,應該是個可以被隨時重複執行,交叉混用,甚至可以舉一反三的工具組。
(二)使用DWE時,家長角色是引導與陪伴,不是教導,當然也不是把孩子丟給工具。
如果家長本身英語不好,透過這個陪伴的過程與孩子一起學習的效果其實更好。
(三)既然是在家建構語言情境自學,就不要急於與別人比較。
它雖然也有些檢定與激勵措施(拿帽子),但千萬記得,這些措施只是些增加趣味,讓孩子透過類似過關來自我挑戰的技巧,千萬不要本末倒置,變成了學習的主體。
(四)使用3-4年後,一樣需要搭配橋樑書、線上閱讀系統、甚至線上真人對話課程,持續從口語的聽與說,進入讀與寫的循環。
這個路徑,最適合家中有一名全職的主要照顧者(不論是媽媽或爸爸),並且計畫從嬰兒階段就開始建立孩子雙語能力的家庭。對於孩子已經上了幼兒園,但學校的教學方式、品質,或者成果並不如預期的孩子,也有很大的幫助。(最近,我們就碰巧接觸到超過五個,年紀落在大班到小一,就讀雙語幼兒園的孩子,出現口說能力不佳的狀況,甚至這個現象並非少數)
居然是三大路徑中花費最少的!
至於回到「支出費用」部分,如果我說,這個路徑是三大路徑中花費最少,投資報酬率也最高的,你相信嗎?尤其是,若滿一足歲但未上大班就開始這個路徑,然後緊記上述四點建議,由於孩子的語言學習能力正處於一生中的黃金高峰期,失敗的風險其實也是最低的。
未完,(下)篇請待續!
建議您可加入【中文家庭雙語小孩】看更多相關0-10歲嬰幼童相關英語學習經驗分享與討論。
我們也正在招募【威利兄弟會學伴】,學伴招募詳細緣起、理念與資格,可詳見該文https://bilingualkid.life/2020/10/26/williegroup/,更多詳細內容請直接加入我們同名【中文家庭雙語小孩】社團。
同場加映:【新手必看】我對「嬰幼童學英語無頭緒,怎麼辦?」家長必追10場直播,聽完搞定基本功,Let’s go!。也歡迎追蹤訂閱鰻魚家家酒粉專或同名Youtube頻道。

關於鰻爸
鰻爸在學生時代跨越數學、資訊工程、商管三個領域。曾任大集團高階經理人,三棲的學術訓練與多元化的職涯歷練,讓自己永遠對挑戰未知的領域充滿活力與驚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