鰻爸觀點#13┃從新聞事件看幼兒語言習得

上週有兩則看似不相關的新聞,卻都與「幼兒語言習得」有關。第一則新聞是一個僅六個月的嬰兒,只要在生氣或不舒服時,除了哭聲之外,也會發出了很清晰的三字經。

第二則新聞則是台東縣一名孩童因父母工作忙碌,以3C產品當保母,迄今3歲只會發出一串聲音,卻無法與大人有效對話,語言發展明顯遲緩。但是這些聲音卻夾雜了不少yellow、red 等英文單字。經評估之後確認該孩童並不理解這些英文單字的意義,只是單純的聲音模仿而已。

這兩則新聞剛好用一正一反的例子告訴我們:人類的嬰幼兒,究竟是如何習得語言的。罵三字經的嬰兒,雖然不知道那三個字的意義,但卻在很精確場合與情境下的使用了它,方法就是不斷的觀摩與模仿。因為該嬰兒的父親平日三字經不離口,所以嬰兒學到了可以用這個發音來表達不滿的情緒。

相反的,另一個三歲的小孩,因為只有手機電視陪伴,所以雖然會發出手機兒歌影片中的英文單字,他卻因為缺乏互動的對象,所以無法從互動中學到這些英文發音與情境或事物的連結。所以只是無法正確套用到日常生活中。所以,他只模仿了聲音,而不是學了英文。

科學家很早就知道,人類的幼兒在七歲之前,有高超的「語言習得」能力。而語言的習得,需要人與人之間互動、對答,且整個情境的配合,才能逐漸聽懂別人的話、又能清楚表達自己的意思。嬰幼兒學中文如此,學英文也是如此。每個人類嬰兒直接與他的主要照顧者(通常是母親),透過不斷互動與模仿所習得的語言,就是所謂的母語。

一個小孩會有母語發展遲緩的主要原因,除了生理因素外,最常見的原因就是互動不足。相反的,一個小孩如果同時與三個使用不同語言的主要照顧者密切互動,他是可以輕易發展出多重母語的。

但由於前述的「語言習得」能力,在七八歲之後,就會快速下降。所以,對於希望培養孩子可以把英語當做第二語言的中文父母,其實都應該掌握八歲之前的黃金時期,並且使用「母語式的語言學習法」來做為培養孩子英文能力的核心方法。

母語式的語言習得有幾個關鍵要素:

一,以簡單的句子為模仿單位,而不是以單字為單位。

二,句子的模仿要與實際動作,事物,表情結合。

三,每個句子都是依照聽說讀寫的順序來進行。四,詞彙的發展不需死背,而是從反覆的把句子套用在不同情境中得到。

根據這樣的原理,很多家長誤以為學齡前幼兒,看英語卡通,聽英文歌CD,或者有聲繪本,小孩之後的英文程度會變好。但事實上,這幾乎是無用的。因為小孩也許輕易的記住了術十個甚至上百的字詞的發音,但因為缺乏情境的對照與練習,小孩完全不知如何使用。

所以這種透過單向的影片與聲音來學英語的方式,其實與我們當年的填鴨式學法,相去不遠。充其量只是利用比較有趣的方式,讓小孩輕鬆記下比較多的單字而已,距離發展出完整的聽說讀能力,還有很長的距離。

關於鰻爸

鰻爸在學生時代跨越數學、資訊工程、商管三個領域。曾任大集團高階經理人,三棲的學術訓練與多元化的職涯歷練,讓自己永遠對挑戰未知的領域充滿活力與驚嘆。

發表迴響

A WordPress.com Website.

探索更多來自 中文家庭雙語小孩 的內容

立即訂閱即可持續閱讀,還能取得所有封存文章。

Continue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