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我們開設【中文家庭雙語小孩】這個臉書社團以來,發現最常遇到的詢問分兩大類。
第一種類型的詢問是:
有沒有推薦念哪個全美幼兒園?
有沒有推薦的書單?
有沒有推薦的線上教材…?
第二種類型的詢問是:
我買了網路上部落客分享的書單,我買了DWE,我讓孩子去上線上英文……,但是孩子沒有興趣,成績也沒起色要怎麼辦?爸媽自己英文不好,怎麼教小孩?
當然,類似的題目,我們也幾乎每天都可以在小一聯盟這種大型社團上看到。
說良心話,因為個別孩子的狀況我們都不清楚,所以 我們實在很難簡單回答這些詢問。但,很多家長很期待這些問題,能夠有個簡單的答案;而很多的社團裡,也真的會有許多熱心的家長,根據他們的經驗給了簡單的答案。
但是,問題來了!
提問的家長 要根據什麼基準 來判斷這些別人的經驗,為何可以適用在自家小孩身上?
提問者提了「過度簡化」的問題,熱心者回答了「片面經驗」的答案,最後加上一句「僅供參考」。這種討論的模式,對有心兒童英語但不知道如何進行的家長來說,多半時候,其實只有增加更多的疑惑,卻沒有實質的幫助。
另一方面,網路上也有不乏知名的兒童英語學習部落客,他們熱心分享自己所選擇的工具(教材、課程或內容),然後每幾天就刷一下孩子在使用該工具的進度與成就,週而復始的進行。讓很多追隨的家長,產生「有為者,亦若是」的錯覺。
但一樣的道理,家長們應該如何才能有效的模仿人家的方式?這也正是為什麼我們不選擇週而復始的、經常性的,不停分享Maya 的英語學習工具與進度的主因。
別的不提,光是我們自己一雙兒女Maya(小三) & Willie(剛二歲),大女兒Maya 與差她六歲的小兒子Willie,由於外在時空不同,我們本身的資源與知識不同,孩子的個性不同,我們會採用的各種工具自然也跟著有別。
通俗一點的說,我們希望在【中文家庭雙語小孩】社團裡分享給大家的,都是關於兒童英語的「內功心法」,而非解決個別戰場的 「打鬥招式」。
內功心法一:必修術科&和核心技能
第一個心法,是我們把兒童英語當成個「必修術科」,甚至是可讓孩子一生受用的「核心技能」,不僅僅是門要應付升學所需的學科,更不是個要拿來在親友間炫耀攀比的「才藝」;因此,這個核心技能的養成途徑,必然非常多元,甚至必須與生活、知識學習、娛樂、社交等都緊密結合,同時必須是與時俱進的!
當你有這樣的認知,你就理解,你的孩子才是這整個旅程的主角。
不是這些教材,不是幼兒園,也不是老師。
這時候,你自然會有以下的改變:
不會硬逼著孩子要念某個知名的書單,
也不會對某一套課程、教材的學習是否有趕上其他孩子進度,感到憂慮,
更不會迷失在不斷驅動孩子追求各種階段性的考試/鑑定成績。
當你有這樣的認知,你就不會期待兒童英語的學習會有魔法,有捷徑,或者有什麼單一的成功秘方,
更不會認為栽培孩子的英語,就是幫孩子找個好的英語補習班,進而密切關注補習考試成績。
反過來說,你也不用擔心所謂:「上全美語幼兒園,只是小時了了,小學後英語不常用就會忘記!」這樣的刻板印象。因為這種現象會發生的主因,就是將英語當成幼稚園階段的才藝在看待,誤以為早早讓孩子認識字母、背了單字、會幾句日常會話、唱幾首英文歌,就是兒童英語。
內功心法二:適性教育
沒錯,就是「適性教育」。
簡單來說,就是孩子各種不同素養的養成,與他們在生理上的成熟度與階段性發展是需要搭配的!
基本上,我們鼓勵幼兒階段就開始學英語,其實就是適性教育的具體實踐。正因為人類的「語言習得(language acquisition)」能力,在七歲前正是黃金時期。所以,培養孩子語言相關素養的最佳時期,當然就是在學齡前。
相反的,人類從事「抽象思考」能力,要到國中以後才完全成熟,所以在小學階段過度進行「解題」的練習,不僅無助於日後抽象思考的能力,反而可能把孩子原本對數學與科學的興趣變成祭品。
當你有這樣的認知,同樣你自然不用擔心:
孩子太早學英語會失去快樂的童年!
自己英文不好如何教孩子?
因為家長最重要的角色與關鍵,並非自己當老師,而是『耐心陪伴,細心觀察』。
根據孩子的年齡、個性、興趣、反應,以及當前英語能力現況,同時考量家庭經濟與時間資源,在不同時期提供各種不同類型的讀本、教玩具、影片、線上課程,甚至不同類型的實體活動,讓孩子在日常生活玩樂與學習中,同步融入雙語能力的養成。
過去幾年來,我們不斷在分享的,其實都是圍繞著上述兩大心法為分享目的與自我要求,希望進一步幫助各種不同情況的父母,可以有更多的範例,更多的夥伴,以及更多的資源與工具,一起學習並實踐這些心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