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篇下集拖了快半年,終於出爐了。
在上篇裡,我們建議的兩個路徑,其實都是針對「學齡前」的孩子。沒錯,聚焦在學齡前的幼兒英語,其實是,「中文家庭雙語小孩」這個網站與同名社團,到目前(寫這篇文章時)的主要特色。(參考閱讀:鰻爸觀點#12┃0-8歲,打好英文基礎三大路徑總整理(上篇)
然而,過去三年來,我們也收到數不清的詢問,是關於「我的孩子已經上小學 x 年級了,你們推薦的方式我還能用嗎?如果不適合,那我可以怎麼做。」因此,長久以來,我也一直希望能針對已經上小學的孩子,寫一篇英語學習方式與途徑給家長們參考。
小學英語教育的核心難題
話說回來,當公立小學多已經有正式的英文課,而且滿街都是兒童英語補習班的今天,為什麼還有這麼多孩子的英語學不好?顯然現今的兒童英語教育一定存在著某種重大的難題。
用一句話來說,在中文家庭裡,這個核心的難題就是:缺乏有效練習英文的環境與動機。
在我們當學生的時代,最大的錯誤就是把英文當做一個學科來看待,所以我們學了很多關於英文的知識,從單字字首字根,到句型,到文法規則,但是不知如何整合運用。過去十年來,雖然很多人已經理解中小學的英文學習必須個術科來看待,但是在中文環境裡,要幫孩子建立起一個適當的環境,並在這個環境中提供足夠規模的練習量,的確非常困難。
多少的練習才足夠
什麼樣的練習量是足夠的?
我們不妨拿純英語母語寶寶,或者是用我們在路徑一所建議的方式,在學齡前就以第二母語方式來學英文的寶寶來當做比較基準。我簡單做了一個表格。
以英語為母語的寶寶 | 一歲起使用DWE的寶寶 | 全美語幼稚園寶寶 | |
上小學前接觸英文的年數 | 6 | 4.5 | 3 |
總天數 | 2190 | 1642.5 | 1095 |
每天接觸到英文的時間(小時) | 12 | 6 | 4 |
每小時平均聽到的字數 | 500 | 800 | 1600 |
每天平均聽到的字數 | 6000 | 4800 | 6400 |
學齡前累計聽到的字數 | 13,140,000 | 7,884,000 | 7,008,000 |
聽:說 比例 | 10 | 10 | 10 |
學齡前累計說出的字數 | 1,314,000 | 788,400 | 700,800 |
對這三類的孩子來說,他們對英語的「聽與說」能力,其實是在學齡前用600萬字以上的輸入,加上70萬字以上的輸出所練習而來的。所以上了小學之後,他們就可以很自然的進入讀與寫的訓練。
然而,對小一以後才要學英文的孩子來說,由於此時孩子已經入學了,生活的內容變得多元,時間也變得緊湊。這時候的孩子已經不像學齡前,可以由家長在生活環境中,長時間慢慢的置入大量的生活英語來完成所需的練習。
換句話說,如果小學生要達成類似的能力,意味著必須用更高的密度來學習英文。
例如,他必須以每天花三小時上小班家教,或每天上二個小時的線上一對一英語,或每天念由懂英文家長陪讀二個小時的分級讀本,或每天看兩個小時以上的英語短片,才有可能在小學的頭三年裡累積出類似規模的練習量。
但以上不論哪一種方式,對絕大多數的中文家庭來說,都是難以實現的。
個案有效但難以複製的方法
是的,「值得敬佩但難以在一般中文家庭裡效法與複製」,就是我們對網路上偶爾聽聞的一些英文自學成功案例的唯一感想。這些成功自學英文案例的方式,每個都有自己的特色,都非常值得敬佩,但共同點就是家長都付出了巨大的時間成本來陪伴他們的孩子去走這條英文自學之路。
這些成功自學的例子裡,最接近我們理想,也相對比較有可能實現的,就類似女鵝自學日記裡的方式,透過「大量閱讀+朗讀/複誦」的方式,來幫小一之後的孩子,打好英文「聽說讀」的基礎。
這其實與我們先前所建議的24個月的閱讀計畫的精神類似(參考鰻爸觀點#15┃神奇樹屋,我來了!一份3~7歲適用的「24個月英語基礎閱讀素養培育計畫」),主要的兩個不同在於讀本的數量必須比我們原先建議的更多好幾倍;更重要的是,必須有家長來聽孩子的朗讀的情況。
但問題又來了,撇開讀本成本不談(錢,反而是這裡面最簡單的),光是大量讀本如何挑選,如何根據孩子的狀況安排讀本難易度與進度,讀本音檔的來源,孩子朗讀情況的追蹤,都不是一般的家長有能力處理的。
這也就是為什麼我們過去推薦一到二歲開始用DWE;推薦三歲寶寶直接上全美語幼兒園;也推薦讀一般幼兒園的孩子可以自中班起展開24個月的分級閱讀計畫。但我們始終很猶豫要如何推薦小一之後才要開始的英語自學路徑。
iEnglish :6-10歲英語自學的全新路徑

一直到一個多月前,我們突然被很多人詢問對於來自中國的 「iEnglish 類母語英語學習系統」有何看法時,赫然發現上面所提的這些讓小學生實現「大量閱讀+朗讀/複誦」的困難,過去兩年來在對岸已經有了系統性而且完整的解決方案。
接下來,我們就來說明一下,我們會正式推薦使用 iEnglish 來做為小學以後英語自學主軸的四個主要的理由
(一)它是以「大量閱讀搭配跟讀/複誦」來做為語言輸出入練習的核心。
這點本來就是我們一直建議的模式。一來吻合未來108課綱強調閱讀素養的主流思維,二來避免孩子落入以往死背單字與文法,卻聽不懂,說不出口的問題,三來也符合多數中文家庭中無法有太多會話練習場景的困難。
(二)它用資訊科技與人工智慧,解決了以往用人工實施「大量閱讀搭配跟讀/複誦」時家長端的各種困境。
包括讀本的成本,讀本難度與廣度的組合,如何判斷孩子的閱讀狀況,如何自動推送合乎目前學習狀況的讀本,其實都可以用資訊科技來解決。
(三)它讓家長與孩子,更正面與積極的認識3C 產品結合線上服務。
在未來教育中的角色。由於iEnglish必須讓孩子使用一台平板電腦,這點對某些家長來說,可能是個疑慮。這也是為什麼我們建議小一開始使用,最早不要早於大班。更重要的,正因為線上化是未來教育的必然趨勢,所以,像iEnglish 這樣設計一台專用平板,但沒有其他上網功能,反而是讓孩子在有管理的狀態下,正面適應教育線上化的良好折衷。
(四)它加入了線上遊戲與社群競賽的元素,讓孩子在使用iEnglish初期有更多元化的力量來支持孩子的持續與堅持。
對後網路時代的孩子而言,接觸線上遊戲與社群這些元素只是早晚而已。與其害怕與禁止,不如讓他們從遊戲與社群結合,不僅從遊戲化得到學習英文的樂趣,也從中遊戲中學習到如何管理自己的資源與時間,以及如何與他人做良性的競爭互動。
有了iEnglish ,家長就沒事了嗎?
當然不是。讓我們回到文章一開頭所說的核心問題:缺乏有效練習英文的環境與動機。
我們可以說,iEnglish 解決了環境的問題,但是沒有能力解決動機的問題。建立自主學習的動機,長期來說是孩子自己的責任,在小學階段則是父母親的義務。
那麼,父母到底如何幫助孩子建立動機?一如往常的,我們還是會說,不論科技與媒體型態如何變化,家長在孩子學習旅程中的角色始終不變:那就是耐心與貼心的陪伴。
我們甚至可以說,科技的進步,讓家長可以更聚焦在扮演好「陪伴者」這個角色,讓教育的主場更容易回到它本來就該在的地方,那就是:家庭。
就以本文的主題,小學之後才要開始學英文為例。在沒有iEnglish 這樣的科技之前,類型一的家長把金錢花在補習班;把時間花在接送孩子穿梭於補習班,學校,與家庭之間;把腦袋與精力花在看孩子的考卷與練習卷。類型二的家長把金錢花在買書;把時間花在帶孩子閱讀與朗讀;把精力花在不斷自己示範,解說,與生氣的輪迴。不論是哪一種類型,最後經常都處於人財兩失的困境:賠上親子關係,浪費了金錢。所以,最後的結論就是,孩子快樂長大就好,英文以後再說。
但有了這種全新的途徑後,父母親可以把部分的自主權交給孩子,讓孩子自己選擇用他自己的節奏每天完成「使用小 i 三十分鐘」這樣一個固定的任務,然後把細節交給小i 與孩子本身,父母本身不需要參與第一線的監督或伴讀。
此時,父母可以放輕鬆從iEnglish 的家長端數據看到進度與成果,進而從旁觀察孩子的進步與困難;父母也可以平常吃飯聊天的時間,聊聊使用小i 時的各種心得:讀到了什麼有趣的書,遊戲輸給了誰等等;如果聊到孩子有興趣的主題,甚至可以立刻拿出紙本的書,或者線上找補充材料再來一起做延伸閱讀…我相信多數孩子不喜歡朗讀給媽媽聽,但一定有意願與媽媽談心聊天。
每天持續三十分鐘,挑戰孩子,也考驗家長!
話說回來,對沒有英語能力,沒有閱讀習慣的孩子,在使用iEnglish 的初期,要保持每天三十分鐘持續使用,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對孩子來說,這是個很有挑戰性,但是可達成的目標。這時候,提供耐心與貼心的陪伴才是家長們真正的角色與修煉所在。
正因如此,即將成立的「鰻魚學伴」社團,就跟我們之前特別為小兒子威利成立的「童遊寰宇兄弟會」的理念是完全一樣的。(參考閱讀【1y7m威利招募英語學伴計畫】)在這個需要極大耐力、從無到有的長途旅程上,讓孩子與家長都可以有人相伴,讓自己走的更愉快,走的更遠,也就是我們強調「一個人走得快,一群人走得遠」的態度。
總結
經由大量的閱讀/朗讀/跟讀,一直是我們認為在學齡後學習英文最有效的路徑,而iEnglish 則是第一套完全透過閱讀的形式來設計的語言訓練系統。它不僅可以給小學階段才要入門的孩子使用,對於像 Maya 這類已經在全美語幼稚園打下紮實基礎的,也可以作為進階訓練的主軸。
它確實解決實現大量閱讀時所遭遇的總總困難,而且也省下了大量的讀本購置所需要的費用。值得強調的,它並不是要取代真正的紙本閱讀,也沒有要代替親子共讀。相反的,當孩子因為iEnglish 在英語能力上有顯著進步時,家長可以也同時透過 iEnglish 觀察到孩子的情況與興趣。然後可以把時間與金錢聚焦在一些更經典,而且孩子有興趣的讀物上,與孩子進行更親密的親子共讀,甚至做更深入的親子對話。
準備好跟Maya 一起進行 iEnglish 之旅的嗎?
歡迎追蹤與加入我們後續的「鰻魚學伴計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