鰻爸觀點#18┃螺旋式語言習得 (上篇)

Huey is sitting at the table.

He is holding his big, red balloon.

Dewey is sitting at the table, too.

He is sitting next to Huey.

He is holding this long, green balloon.

Louie is sitting on his very, very big, blue balloon.

Louie’s balloon is next to the table.

Look!

Where?

Over there

On the chair!

On the back of the chair!

Behind the chair!

Next to the chair!

Under the chair!

這是Disney World of English(寰宇迪士尼,之後均簡稱 DWE)主課程(Main Program Book 1-12)中 Book 2 的其中兩頁。很明顯的,這段內容主要是在教授關於「介係詞」 on, at, next to, behind, under 的用法。

以DWE介系詞為例,拆解何謂母語「螺旋式建構」

如果我們只看這兩頁,那 DWE 與傳統的分級讀本或非故事類 (Nonfiction) 類型英語繪本,除了插畫裡的人物是需要高額授權費的迪士尼角色外,似乎也沒啥不同!!

試想又如果,我們只有這兩頁,那傳統的英語老師會怎麼教?

如果是在小學,那老師會先把課文唸一遍,然後帶學生再唸一遍,然後開始用中文解釋什麼時候用 at,什麼時候用 on,什麼時候用 under 。(例如「at」 用在時間或空間上特定的一個點,「on」 用在物品的上方,「under」用在物品的上方,「in」 用在物品,建築物,大面積的地方的裡面)

是不是整個頭昏眼花的文法課,一秒全回來了!!

(圖片引用自英語島雜誌公開臉書 https://www.facebook.com/Eisland.tw/posts/2636725016338918/)

盡責一點的老師,會再解釋的時候,再多補充幾個例句。(之前鰻威媽還曾因為英語島介系詞這圖表是看過相對容易理解和記憶的,因此訂閱了英語島雜誌一年)

解釋完之後,請學生一個一個再唸一次,最後也許做個小的隨堂測驗。

當然,如果是在幼兒園,專業的幼教老師,會照插畫裡的內容,用實際的物品加上動作來示範;再更親和一點的老師,甚至會把課文編成一首歌謠帶孩子一起唱。

這整個過程用一個小時的時間是綽綽有餘。

但孩子因此就學會了嗎?很難,真的很難。

所以,怎麼辦?

送去補習班!找家教?

這時候,補習班或家教老師會幫忙找更多不同例句,並且要求孩子把這些例句背下來。

孩子因此就學會了嗎?還是很難。

認真一點的,勤奮乖巧一點的,也許多背了更多的例句後,可以正確回答相關的考題,但距離在實際的場合中毫無懸念的運用這些介係詞,還是有不小的距離。

回頭看,DWE如何教介系詞?

講完傳統英語教學,那我們回來看看DWE 引以為傲的『多媒介、多場景、螺旋式』的「英語習得」方法,是如何在不用中文翻譯,不解釋文法規則,也不死背的情形下,教會學齡前的孩子學會 in, at, under, on, next to , behind 等介係詞在日常生活中的具體用法?

首先,對一個還在嬰兒階段的 DWE 寶寶而言,這時候距離他正式進入閱讀主課程(Main Program)也許還有1.5~2年,這時DWE《Sing Along》 系列就會以「兒歌」形式把  Huey is sitting at the table, at the table….這樣的旋律、歌詞、以及動畫意義,透過反覆的播放,置入到孩子的神經迴路之中。

等孩子再大一些,例如兩歲以後,可以熟練控制手部肌肉後,DWE《TalkAlong  Cards》 系列,就可以利用DWE 知名的刷卡機,把字卡、聲音,以及這時期孩子喜歡不停反覆做相同肢體動作的習性緊密結合,讓孩子可以自己操作圖片與聲音的同步出現,更專注在 at the table,  under the chiair 這類的短片語的輸入與輸出練習。(延伸文章:【幼童英語】Baby感統&英語同步學習,教1y4M威利自己操作刷卡機

在使用《TalkAlong  Cards》同時,家長也可以開始間歇式播放《Straight Play》系列的DVD。它其實就是 blue-ray DVD 版主課程,只是原本平面的書籍頁面,變成有zoom in/zoom out 效果的動畫,搭配相同歌曲,也正是孩子先前早已滾瓜爛熟的歌曲。

更值得一提的是 《Straight Play》中,除了與主課程課文完全相同內容外,還收錄了各個經典迪士尼卡通中(Clips)同樣用到這些介係詞的片段。

換句話說,就是拿經典迪士尼卡通的片段,來做為延伸的例句。

講到這裡,你會發現,早在進入主課程課本,正式讀到這些介係詞片語及單字之前,DWE 早已經花了1~2年時間,把介系詞這一主題所會涉及的各種語句,及這些語句所代表的畫面或動作,用了三種不同的媒介與表達模式(CD、DVD、刷卡機+卡片)不斷的輸入(input)給孩子了。(提醒:前面傳統教法只需要1小時)

┃2y2m Willie 使用經驗

進入主課程前

就以我們自己的例子,Willie 大概從10個月大,還是個嫩嬰聽這些歌聽到2歲,聽了上百次之多。也玩了卡片數十次,基本上,他目前雖然還不會自己說自己唱(受限於每個孩子個別語言發展進度),但已經完全可以分辨與理解歌詞內容,甚至完全聽懂像 Willie, sit at this table. Wiilie, sit on the ground. 這樣的指令。

進入主課程

來到主課程後,進行的方式當然也不是只有繪本的朗讀與解釋!

與主課程課本直接搭配的有DVD 影片。

技術上來說,這個DVD 的內容就是把課本的內容用「真人影片+卡通」方式來呈現,而裡頭的配樂也同樣會去呼應先前已經聽過的。更重要的,家長會需要根據家長手冊的導引,帶著孩子使用點讀筆,並根據DVD與書本內容去完成一些作業練習(即《Step by Step》建議四歲以上具備某些能力後)。

同步主課程延伸

進行主課程同時,就可以自己玩《 Fun and Adventure》。

這同樣是DWE 以「點讀筆+書」所構成的互動式電子書系列。裡頭有歌曲、有句子、有單字發音、有問答。同樣針對介係詞這個主題,在《Fun and Adventure 》場景與人物就更加的多樣化,提供了大量這些介係詞與各種場景結合的額外例句,然後透過點讀互動遊戲的方式,來學會這些多樣化的例句。

整個DWE系統中,同樣是寓教於樂模式的還有 《Let’s Play》系列。這是 DWE 裡頭以「DVD +實體道具」所組成的居家實體活動。主要是讓家長可以帶年齡較大,語言能力更好的孩子做帶動唱,手做,肢體運動遊戲等活動。針對介係詞這個主題《Let’s Play》 中就安排了 I am standing in the box. 這首歌,讓家長可以在家帶孩子邊唱歌,邊跳舞來強化對介係詞的認識。

當然,另外還有 《Fun and Games》 系列。

這同樣是以「點讀筆及書」所構成的互動遊戲,但遊戲內容的安排,從原本的「例句素材」導向,換成「場景主題」導向的模式。目的就是希望透過不同的角度再度熟悉主題內容的應用變化。例如,針對介係詞這個主題《Fun and Games 》系列就是以野餐做為情境主題,透過補充讀本與點讀筆,把 at, on, where, in, under, next to , behind 這些詞的實務用法,在「野餐」這個很生活化的場景中又重新呈現一遍。

結束了嗎?還沒哩!

針對更大,準備要從DWE 課程畢業的孩子,還有兩種不同「複習」方式來強化先前的學習。

利用先前的 《Talk Along Cards》 相同的刷卡機,但是改搭配另一套卡片內容的 《Question and Answer Cards》系列 (就是市場俗稱百變卡),就是一套「非電腦/非平板」的互動問答系統。孩子用多邊形卡片的一個邊插入刷卡機,刷卡機就會念出問題,然後孩子可以把卡換個面,用插入另一個面的某一個邊來做為答案選擇的方式。

當然,針對介係詞這個主題《Question and Answer Cards》 就很直接的考起了 under, on, behind, at 的選擇。

最後的 《Fun and Words》 應該算是 DWE 裡頭最接近傳統外國英語教科書的一個系列了,裡頭的文字量是最多的,它可以看成是全部內容的總回顧,也可以看成是DWE畢業準即將上小學前,準備從圖案導向進入文字導向的準備。


┃盤點DWE系統設計核心思維

我們來盤點一下,像介係詞這樣的一個學習主題,每個DWE 寶寶,從一歲開始到五歲畢業,總共會使用九種不同的媒介/角度/模式,在生活中反覆經歷超過數百次的輸入與輸出練習。這樣要學不會,還真的很難。

當然,介係詞只是一個例子。

在DWE 裡面,所有的學習主題都是用相同的方法來進行,也就是他們所謂的「螺旋式建構」。

上述的九種工具,有些工具較簡單,有的工具較難。

在同一個工具裡,有些內容主題比較簡單,有些內容主題比較難。

而所謂「螺旋式建構」學習過程就是:孩子從最簡單的工具,最簡單的內容主題開始,然後逐步提昇工具的難度,但先暫時抱持內容不變。等學好一個主題了,再回到簡單的工具,但是換一個比較難的內容主題。如此循環下去,九大工具,數十種主題,交織成近千個例句組合,然後在日常生活中累積完成數十萬次的練習,進而在學齡前奠定紮實的第二母語基礎。


┃傳統&DWE英語學習的成敗關鍵!

是的,讓同一個語言主題,反覆用不同的語境與例句,而且隨著年齡增長用不同的面貌出現,就是DWE 這個語言訓練系統長期以來最大的成功關鍵。反過來,我們也可以說,缺乏這種螺旋式與多樣化的反覆性,正是DWE之外絕大多數語言訓練系統或教材的最大致命傷。

例如 M 牌的閃卡,S 牌與 O 牌的分級繪本,L 牌的互動教具,R 牌的點讀筆,就個別來說,都是很出色的產品。

但是…..

孩子沒辦法有足夠的耐心同一本繪本讀十次,也沒有足夠的新鮮感一種互動遊戲玩一百次。多數的家長也沒有足夠的財力類似的繪本買十本,或者類似的遊戲買十套(事實上,如何選書更是一大門檻)。所以,這些東西再好,孩子都只會用個二三次,都無法產生足夠執行「反覆練習」這個語言學習最關鍵成功要素。我們還真的看過不少論述正確,但教具設計無法支撐理論的產品,這也成為我們檢視是否分享的主因

更大問題是,即使家長們基於孩子們喜新厭舊的特性,把各種王牌教具教材都買來了,卻發現它們之間是不會有共同的內容與學習線索的。

像我們這篇文章舉的例子,DWE 把同一個訓練主題,透過相同的主角與類似的例句,出現在不同的情境與素材中,成為貫穿多樣化工具的共同學習線索。這樣的模式,在家長自行完成的工具/教材組合中幾乎是不可能出現的,但卻是母語式的語言習得中最重要的模式。


┃親子共讀 vs. 學習幼兒英語 的迷思 ?!

話說回來,這些來自於歐美的各種兒童英語學習的知名書籍與工具,其實原本就是為了以英語為母語的孩子而設計或編寫的。其目的並非要給非英語國家的孩子發展第二母語之用,而是要讓以英母語的國家幼童,從學齡前的純口語聽說,銜接學齡後的深度學習之前的過渡橋樑;然而卻有太多台灣的家長誤拿來作為孩子學習英文的主要媒介。

Young black father and daughter reading book outside

最後這點對應到的,就是近年來在台灣的某些父母圈,很盛行的「英語繪本親子共讀」(誠實面對有能力有效進行親子共讀的,多半是具備freetalk英語能力的家長)

親子共讀」當然是件好事,包括建立更親密的親子關係;提供進行深度對話的基礎素材;透過陪伴協助孩子從小建立閱讀習慣等等。

而「學習幼兒英語」當然也是好事。當外語能力勢必成為孩子未來的核心素養,讓中文家庭裡的孩子,把握語言習得能力的黃金時期,在學齡前就建立母語級的英語能力,對孩子的未來也只有百利而無一害。

所以,在眾多部落客的吹捧之下,「英語語繪本親子共讀」成為把「親子共讀」與「學習幼兒英語」這二個好事一箭雙鵰的絕佳手段,對於原本就時間有限,而且凡事都在乎CP值的年輕父母而言,應該是難以拒絕的提案。

「英語繪本親子共讀」盛行到連開課教爸爸媽媽們如何帶親子共讀都變成了顯學之一。

但真是如此嗎?

過去三年來,我們收到數不清的案例。

根據部落客推薦買來的書讀不到四分之一就執行不下去,書也束之高閣是其一;如果孩子失去興趣之後還堅持下去,那原本是希望增強親子關係,弄到後來變成關係緊張是其二;即使孩子很溫馴配合爸媽很認真執行親子繪本共讀,孩子的英語能力進步極其有限是其三。

這些現象背後有兩個共同的關鍵:

(關鍵一)

如果親子間要享有共讀的好處,前提是親子間要能親密溝通無礙

因此,在中文家庭裡,「中文」會是親子共讀時唯一適合的語言。在中文家庭裡,即使只是四歲的孩子,中文字不認識幾個,要執行中文繪本的親子共讀也是完全沒有問題的。

而英語國家的英文繪本,給英語家庭的親子來用,也是天經地義。

但在中文家庭裡,打算用英文繪本的共讀,來「順便」學英文,其實就是自我矛盾了。即使親子間共讀一本英文繪本,然後完全以中文來討論,那繪本裡的英文,依然只是多餘的障礙,實話是好處不多。

(關鍵二)

對於還沒有英文能力的孩子,除非親子共讀的時間可以到達每天二小時以上,且每週累積閱讀十幾本繪本的強度,否則若只靠每週一兩本零星繪本的內容,由於繪本之間不會有這篇文章所談到的「反覆性」,因此,很困難對孩子大腦中的「語言迴路」產生出足夠的訓練效果。自然也就不用期待可以透過繪本閱讀來建立第二母語的能力。

┃結論

「親子共讀」與「學習幼兒英語」這兩件好事,對於多數還沒有英語母語背景的孩子來說,是無法一魚兩吃,一件雙鵰的。硬湊在一起,只會兩頭落空,唯一成就的只有賣書的書商以及部落客。有心的爸媽們,就讓共讀回到中文母語,至於英文學習,就還是交給專業的學習系統或學校吧!


👉 延伸閱讀:審核制【威利DWE學伴計畫】

發表迴響

A WordPress.com Website.

%d 位部落客按了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