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Maya 帶回來她在新學校的第一份「成績單」。這份成績單,與台灣家長所熟悉的成績單很不一樣。所謂的「不一樣」,不只是因為它沒有百分成績數字,而是它的內容與結構都跟我們以往所熟悉的成績單很不一樣。

當然,˙這個不一樣,相當程度上反應出IB學校的核心教育理念與課程設計的主軸都跟傳統學校有多的不同。所以,今天我們就從這份成績單出發,來更實際的了解 IB 學校的小學階段課程(PYP)的教學方式與特色。

特色一:探究式學習的實踐
從上圖大家可以看到,成績單裡的第一個評分項目是是 UOI ,而不是我們所熟悉的英文、數學、科學……等傳統學科。當然,這些學科還是有在成績單的後面出現,但也因此可見UOI 是 IB-PYP 中最重要最核心的項目。
UOI 是什麼?
UOI 是 Unit of Inquiry 的縮寫,也正是 IB 學校著名的 探究式學習 Inquiry Base Learning 的主要實施方式。那什麼是Inquiry Base Learning 呢? 就如同字面上的意思,這種教學方式很強調整個知識的學習過程,或是教學內容的安排,是從學生自己的提問來出發,是圍繞在學生自己對於生活周遭種種現象的好奇來進行。教導學生從問題應該如何陳述與分類開始,到回答問題時要如何收集資料,如何整理與分析資料,如何根據已有的證據發展論點,到如何根據論點設計行動方案,到最後反思這整個探究的過程。
可以想見的,這個過程的本身是跨學科的( Transdisciplinary) 。
所以,探究式學習的核心價值就是藉由這個探究的過程來主導各個學科知識的傳授。例如說,語言的科目會教導資料的閱讀與整理,科學或社會的科目會教導相關的背景知識,數學科目則可能是探究過程中的分析工具。探究式學習對孩子來說最大的優點就是:學習不是去脈絡化的背誦與生活經驗無關的知識相反的;它是有動機的,有層次的探索,這個過程甚至是饒有趣味的。
UOI 的實例
舉例來說,Maya 在IB 課程裡剛完成的第一單元是 Who We Are ─ 認識文化如何塑造社群的多樣性。
孩子在這個主題單元裡,孩子們首先透過:宗教、傳統節慶活動、日常生活、飲食方式、服裝,這些最容易觀察到的現象,來比較不同文化之間的差別。他們必須從老師指定的文章或影片中,依據這些面向整理與寫下自己的理解。


在這個學習過程裡,孩子們必須看不同的文章,然後試著寫下文章的主要論點;或者要去看影片,然後寫下對影片的思考;甚至去訪問學校的外籍老師,試著從訪談中歸納出差別。這些功課在台灣傳統的四年級課堂上是很難看到的;相反的,我們常見的課堂要求與家庭作業型態,如:背誦,抄寫,填空,選擇,全部都不在這個學習過程裡。


我真心認為這才是現代教育需要的方式。
重點完全不在一個小學四年級的孩子究竟可以產出什麼,而是這個過程的本身,既是一個英文閱讀與寫能力的訓練,更是一個關於資料蒐集與歸納演演繹的「思考能力訓練」,而這兩個能力的養成都不會是一朝一夕可以達成,卻都是可以跟隨孩子一輩子的核心能力。

六大UOI重複貫穿小學五年
IB-PYP 確定了6個跨學科的探究主題。相當程度上,它們代表了人類都會體驗的一些領域,對不同文化和種族背景各異的人都具有意義。除了我們剛剛有提過的我們是誰之外,另外的五主題分別是:我們身處什麼時空、我們如何表達自己、世界如何運作、我們如何組織自己、共享地球。
- Who We Are
- Where We Are in Place and Time
- How We Express Ourselves
- How We Organize Ourselves
- How the World Works
- Sharing the Planet
值得一提的是,在IB-PYP 也就是IB 學校的小學階段課程,共五年的課程裡,學生是從第一年開始就用前述的方式在進行學習,然後每年都會重溫這六個跨學科主題。換句話說,雖然探究的架構相同,但探究的方向可以每年不同,深度可以每年提高,探究過程所涉及的相關學科知識也會螺旋式的不斷重新複習,並且逐年提高這些知識的廣度與深度。從這六主題的具體內涵,以及它進行的方式,我們可以發現IB認為小學階段課程有兩個很重要的使命。
第一個使命是,IB 希望從小就培養學生樹立開放性、系統性、國際化的思維模式。
這點,當然與IB 的起源是為了西方各國外交官的子女而打造學程有密切的關係。而近二十年來,在經濟全球化與網路化的風潮衝擊下,具備這種思維模式的人才,相對顯得更加重要。IB畢業生也就因緣際會的受到頂尖大學與產業的歡迎。
第二個使命,是IB希望培養學生成為終身學習的積極參與者。
我們不難想像,當學生從小學一年級開始就反覆練習這六大主題的探究過程,除了探究的成果與從中所得到的知識之外,更珍貴的其實就是終身自主學習的能力與習慣。這點,我認為才是IB的國小畢業生與台灣傳統國小甚至國高中畢業生之間最大的差距。
特色二:關注學習能力的進展更勝於知識的進展
既然是IB希望培養學生成為終身學習的積極參與者,那IB 學校更關注每個孩子的學習能力的進展,而不是當下知識的進展也就是理所當然了。因為眼前的知識可能有所偏誤,可能會過時,甚至可能幾年後被認為是錯的。所以,唯有學習能力的進展,才是能伴隨孩子一輩子的。也正因如此,這份成績單主要呈現的,並不在孩子產出的探究報告得了幾分,而在於孩子的「學習技能」與「學習者特質」。

舉例來說,我們從最前面Maya 的成績單裡,可以看到 Maya 的 Learner Profile 學習者特質 有三個項目有吻合IB 的教育目標,分別是 Communicator, Open Minded, 與 Risk Taker 。而 Maya 在這個單元的過程中所展現的 Communication Skill 與 Research Skill 這兩個主要的學習技能也有不錯的表現。

除了列在Maya 成績單上的那三點之外,IB 學校還有另外七點,總共十點來代表IB 對學生在學習者特質的分類與期待。
Learner Profile ─ IB 學校對學生的期待
- Inquirers─培養好奇心,培養探究和研究的技能。我們知道如何獨立學習和與他人一起學習。我們滿懷熱情地學習,並終生保持對學習的熱愛。
- Knowledgeable─發展和使用概念理解,探索跨學科的知識。我們參與具有本地和全球意義的問題和想法。
- Thinkers─使用批判性和創造性思維技能來分析複雜問題並採取負責任的行動。我們主動做出合理、合乎道德的決定。
- Communicators─以不止一種語言和多種方式自信而富有創意地表達自己。我們有效協作,仔細聆聽其他個人和團體的觀點。
- Principled─行事正直誠實,秉持強烈的公平正義感,尊重各地人民的尊嚴和權利。我們對我們的行為及其後果負責。
- Open-minded─批判性地欣賞我們自己的文化和個人歷史,以及他人的價值觀和傳統。我們尋求和評估一系列觀點,我們願意從經驗中成長。
- Caring─表現出同理心、同情心和尊重。我們承諾提供服務,並採取行動對他人的生活和我們周圍的世界產生積極影響。
- Risk-takers─以深思熟慮和決心來應對不確定性。我們獨立合作,探索新想法和創新戰略。面對挑戰和變化,我們足智多謀、堅韌不拔。
- Balanced─理解平衡我們生活的不同方面——智力、身體和情感——以實現我們自己和他人幸福的重要性。我們認識到我們與他人以及我們所生活的世界的相互依存關係。
- Reflective─深思熟慮地考慮世界以及我們自己的想法和經驗。我們努力了解自己的優勢和劣勢,以支持我們的學習和個人發展。
特色三:從UOI 相互呼應的學科教學
IB 國際文憑教育雖然把學生的學習動機與學習的能力擺在中心的位置,但既然作為一個完整的教育系統,依舊不可能不傳授已有的學科知識。
IB學校與傳統學校間主要的差別在於「知識傳授的脈絡」。
傳統的學校或教科書,學科知識的安排主要依據知識的難易與抽象化程度,以及知識之間的邏輯依賴性來安排。白話的說,就是越簡單的,越基本的知識要先教,然後一層一層的往上堆疊。如果純粹就「如何有效率學完某個學科的既有知識」的立場來說,這樣的安排當然是正確的。但它的主要問題就是知識的取得缺乏一個探索的脈絡,也缺乏與實際生活經驗的連結。所以學生最常見的抱怨就是「不知道為什麼要學這個」。尤其對於小學階段來說,這個問題經常會讓孩子提早失去對知識的好奇與對學習的熱忱。
為了解決這些問題,IB-PYP 讓學科學習內容的安排,要相當程度的去呼應UOI 的進展。
數學的例子:非阿拉伯數字的計數與計算系統

在文化探究的主題中,提到了中世紀的歐洲,那個時候阿拉伯數字尚未傳入歐洲,所以人們在買賣農產品時,是如何來記錄與計算數字的呢?所以數學的課堂便帶入了「繩結計數」這樣的內容。學生不僅僅只是學了這段歷史,甚至還要假裝自己是中世紀的歐洲人,練習用繩結來做他們本來就會的加法計算。這也是一個很令我感到驚艷的例子。

也許有人覺得現代人早就不用這種方式,為什麼還要學它?
沒錯,阿拉伯數字所代表的「十進制」系統,是現代的電腦發明前最有效率的數字表達系統。但是,小學數學教育的核心目的之一,就是培養孩子對「計數Counting」的概念,其實也就是自然數Nature number 的概念。
真正熟悉數學的人都知道,對自然數的理解,實際上是後續整個代數體系的根基。在學理上,關於「數」的概念,這本來是個很強調「抽象概念」甚(大) 於「計算技能」的課。

但在實務上,為了遷就家長端的要求,多數的時候老師與學校都會把焦點放在「計算技能」上,例如直式的加減乘除的實施步驟,多數孩子可能都非常熟練。但反而對於數的本質是忽略的。所以,當孩子更大的時候,數學教材中的阿拉伯數字不見了,變成了代數符號;十進制不見了,變成了二進制、十六進制,甚至任意基底;當一維空間上的計數座標,變成多維。孩子們就崩潰了!
所以,為了兼顧「概念」與「技能」,讓孩子換一個歷史上存在過但已經被淘汰的符號系統,用一個比較沒效率的方式重新來理解計數與計算的本質,其實會是很有幫助的作法。

科學的例子:關於食物與農作物的科學

有好奇心的孩子可能會問,除了肚子餓會想吃東西之外,師長父母也會常告誡,不可以挑食,不可以少吃什麼,不然會如何如何。所以,食物與人體健康之間,存在著什麼關係?就是負責科學課程的老師,在生物課堂跟學生一起討論關於「食物分類」這樣的知識主題:包括從食物來源、食物成分,乃至於食物生理功能的類型去進行。

類似的例子,對四年級的孩子來說,認識異國文化的一個容易發生的起點就是食物,而食物最重要的來源就是農作物的耕種。農作物深受氣候與地理位置的影響,也正是造成不同地理區域有不同農業風貌,有不同的飲食習慣的主要原因。
學校頂樓有機農場 咖啡豆 你猜這是? 學校自行栽種小黃瓜很甜
這時候,如果透過實際的溫室農場的體驗,讓孩子理解植物的生長與陽光、雨量、溫度的關係,除了更容易讓孩子從不同的角度來思考農業與文化之間的關聯,同時也讓關於植物的生長知識,可以有更豐富的教學情境與思考脈絡。等孩子更大一點,同樣的探究過程,甚至可以連結到如何以自動化與人工智慧技術,去控制光線、水份與溫度,進而提高農作植物的生長速度與品質這類的技術知識,進一步帶領孩子思考如何解決食物短缺的問題。
種辣椒耶! 不只是有機農場 更是真實的教學場景,正與國立大學合作的AI計畫令人期待
大家可以想像,這是一個多麼讓人驚艷的教育方式阿,而這在Maya 目前的學校,已經是現在進行式,而非未來式。
同樣是食物主題的延伸,有個孩子可能會注意到與食物短缺有關的社會議題,想要了解飢餓的來源,或者思考如何讓更多人免於飢餓。

所以,老師也安排了「食物銀行」這樣的非營利組織來跟孩子們介紹他們的運作方式。並且直接讓孩子們體驗食物的募捐活動。孩子們從設計海報,到去社區張貼海報,或者把海報拿回家像親友募集食物,甚至跟其他國家的IB 學校的孩子分享,這個食物募捐計畫的執行。
同學整理募集的物資 Maya發送傳單予郝廣才執行長 募集物資 郝老師在傳單設計給了
Maya寶貴意見原計畫實地參觀食物銀行,因疫情改派員到校宣導
Design Science 的例子

如何設計各種類型的行動方案,也就是設計課程的主要內容。這點完全呼應過去這二十年來,所有不同產業的升級都在談的一個共同主題:設計思維 Design Thinking。

同樣以 Maya 剛剛完成的單元為例。由於在文化探究的主題裡,討論到了台灣的新住民,也注意到了新住民們在居住與日常生活習慣上,不僅與台灣本土不同,彼此之間也有所不同。所以,假設台灣的工廠雇主,要提供宿舍給這些新住民,那這些宿舍應該要注意些什麼呢?孩子們能夠自己構想出他們眼中適合新住民員工的宿舍嗎?
一樣的,這樣的課程內容的重點從不在於孩子們可以設計出什麼。而是在利用這個情境脈絡,去教導孩子們關於「設計過程」的思考方法與設計步驟。在這個課程裡,Maya 和她的另一個同學二人一起用家裡可以找到的各種材料,去建造一個她兩個小女生眼中的新住民宿舍。然後把成果簡報給同學聽。雖然成果粗糙而且原始,但是我相信過程中得到的經驗,才是最珍貴的。往後的每一個UOI 單元,她都要重複練習這樣的設計過程,去設計不同的方案。關於這點,其實來自科技產業的我,是有很深的感觸的。但怕文章太長,我們就下回再說了。



對傳統課綱與教育方式的反思

文章的最後,我特別想要提出來分享的,是我觀察到,很多家長雖然一開始覺得上述的教育方式很好,但實際上家長自己卻根本無法適應IB這樣的教學方式。
裡面最大的關鍵就在於:標準教科書,或標準課綱的存在與否。
在台灣,教改之前,根本就只有一套部定的教科書。教科書開放後,教科書的編寫與學校的課程安排則完全是圍繞在標準課綱來進行,不論99也好,103也好,108也好;不論課綱的內容與方向做了哪些調整;課綱的意義:就是關於政府聘請的學者們,認為孩子在不同階段起碼應該學會哪些具體的知識與技能。有了課綱之後,才有教學計畫,才有教科書,也才有評量的方式。老師也好,家長也好,都可以很具體的預先知道未來這一年即將發生教學內容。

這種方式,當然有很多的好處。最大好處是,老師的教學有個標準的依據,而家長也可以有個具體的期待,升學考試時也可以有個統一的範圍。但台灣教育的三大主要問題也就出現在這裡:
第一大問題是學生缺乏學習的動機。
這是當前教育體制最嚴重的問題。也就是所謂「缺乏動力」的世代。由於學習的內容是從上倒下一層一層的規定下來的,跟孩子本身的經驗沒什麼關係。因此很多孩子也許擁有豐富但是去脈絡化的知識與技能,但卻不知道為什麼要學習,也不知道如何應用,當然更別說對知識的探索充滿好奇與熱情。
第二大問題就老師的教學進度必須吻合課綱的要求。
因此,多數老師經常處於趕進度的狀況。課綱規定的東西教過了沒,是老師的責無旁貸的任務,但於學生到底真正學會了多少,就無暇顧及了。在這種情況下,程度好的前四分之一的學生,固然沒有問題,但中間與後面的學生,自然就成了被犧牲的對象。這也是現今的孩子程度兩極化的現象越來越高主要原因。
第三大問題就是這個過程中篩選出來的「績優學生」的樣貌都很相似。
對國家社會而言,這些學生是依照課綱培養出來的,可以符合課綱制定當時的產業與社會需求,卻不見得可以面對未來世界面臨大幅變遷時所需的跨領域整合,甚至是創造性的人才。
整體來說,IB學校的教育理念其實正好是對上述三大問題的回應。這也是近年來它的畢業生越來越受頂尖大學歡迎的關鍵,甚至被認為是未來國際產業人才培育的範本,並不是浪得虛名的。
身為家長的你,準備好了嗎?

近年來很多產業界或學界的大師都指出了一個關鍵點:眼前主流的高等教育與國民教育模式,可以說是二戰後嬰兒潮與大量生產時代的產物。由於產業的成長太快,人才的需求供應不及,所以教育產業也必須快速生產出大量規格類似的人才。尤其在台灣與中國,這兩個一先一後的世界工廠,家長們的心態是非常接近的。
用一句話來說:過度關注與急躁孩子對短期當前知識的獲取,卻忽略了孩子長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可以說是現在兩岸華人父母的共同心病。
當然,很多淵源可以理解這個心病的形成。但如果我們把眼光放到孩子十六年後要面對的未來世界,當我們把時間刻度從關注每個月的考試成績,拉大到關注孩子小學與中學階段的學習能力養成,我們其實是可以(也應該)用更長的軸距,更優雅的步調,與更寬廣的視野來看待孩子的學習與成長。
IB 學校當然不是唯一的解答,但是的同樣是華人社會的新加坡,近年來IB PYP+MYP+DP 12年一貫制下培養出來的準大學生的優異表現,的確可以給華人父母們很好的啟示。

更多聚集IB國際文憑教育,來自與小女的親身學習分享與我們的觀察與剖析,歡迎加入臉書社團【中文家庭雙語小孩】一起為下一代孩子永續學習共同努力與持續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