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們問:
小學階段,學校教育最重要的是要教會孩子們什麼?
有一類的家長會說:打好學習的根基。
但如果細問,所謂好的根基是什麼?
那最常聽到的回答大概就是:「熟悉中文字的讀寫與詞彙,熟悉數學計算的能力。」
對這類家長的孩子來說,不論是學校老師指派回家的作業,還是在安親班寫的練習卷,大概有八成時間是花在練習寫生字、造句造詞及練習各種四則運算計算。
另一類的家長會說:建立好的學習態度。
若再細問,那什麼是學習態度呢?
最常聽到的回答大概就是:「認真、努力!」
對這類家長的孩子來說,生活的樣貌會比較多采多姿,成績也不是生命中最重要的元素。而「所有的事情都要努力才會有回報」、「媽媽可以接受你考不好,但是不能接受你不努力」這類的話語應該是最熟悉不過的。

那IB ( International Baccalaureate ) 學校呢?
這個在近十年來被各界領袖美譽為「未來教育範本」的國際學程,又是如何看待小學教育的核心目標呢?
當然,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勢必要先了解教育的終極目標,不外乎就是培養人類社會未來所需的人才。但問題來了,如果你身邊有個孩子明年正要大學畢業踏入職場,然後詢問你就業或繼續深造的相關建議,不難發現,目前最熱門的工作職缺,或最有市場需求的人才與技能,很多在這個孩子出生那年其實都還不存在。
相同的道理,現在的我們很難準確預測出二十年後的未來狀況,以及那個時代所需的技能與知識;因為變遷的腳步將愈來愈迅速,未來也變得愈來愈難以捉摸。
美國杜克大學經濟學家凱西・戴維森(Cathy Davidson)曾經預測:
「2011年度入學的美國小學生中,有65%在大學畢業後從事的是目前並不存在的職業。」換句話說,現存的職業 很可能有一大半會在未來消失。

所以,對於目前還不存在的知識或技能,我們應該如何去讓孩子「打好根基」呢?
IB 國際組織的答案就是所謂的「終身學習者的特質 (IB Learner Profile)」。
IB 國際組織認為每一個人都應該是個終身學習者;而所謂的終身學習者,應該要具備這十個面向的特質。但這十個特質的養成並非一朝一夕可得,因此如何從小在學校生活中潛移默化中養成這十個特質,就成為IB 學校最核心的任務。

正因這十個特質太重要,我們再次檢視這十個特質有哪些?
- Inquirers有探索心的人─充滿好奇心,擁有探索及調查所需的技能,願意主動學習,並積極享受終身學習的樂趣。
- Knowledgeable 有知識的人─經常思考地域性或全球性的重大問題及事件,在廣泛而均衡的學問領域中,加強自我的理解層次與知識深度。
- Thinkers 懂得思考的人 ─嘗試理解複雜的問題,並且為解決問題而勇於批判及創新,進而引導出兼顧理性及倫理的結論。
- Communicators擅長溝通的人 ─利用各種語言及溝通方式思考事物與理解各項資訊,並能懷抱自信展現創意。願意與周遭人們同心協力,投入各項事物。
- Principled有信念的人─誠實且正直,擁有公平的想法及道義感,言行舉止尊重他人及地域社會。對自己的行為以及所造成的結果負起責任。
- Open-Minded 心胸寬廣的人─理解並尊重自己的歷史與文化,同時以寬廣的心胸接納他人或其他地域社會所擁有的傳統、價值觀與觀點。時常傾聽別人的意見,不時自我檢討反省,並從各項經驗中獲得成長。
- Caring 懂得人性關懷的人─可體會及尊重別人的心情與需求,同時對其展現慈愛關懷。為了讓周遭生活與環境更美好,願意積極奉獻一己之力。
- Risk-Takers 勇於挑戰的人─秉持勇氣與決心面對陌生及未知,擁有敢於嘗試前所未有的方案、想法及角色的自律精神,無畏無懼,勇於明確宣示自己的信念。
- Balanced 面面俱到的人─努力讓自己與身邊的人們過幸福生活,明白智慧、情感、體能需達到平衡。
- Reflective懂得回顧反省的人─縝密檢視自己的學習與經驗,了解自己在學習及成長過程中的優勢與界限,並能給予肯定。

也許有人會問,為什麼是這十個,而不是八個,或是十二個;也許也有人會問,這十個特質來定義與描述終身學習者有什麼科學或理論上的依據嗎?
有的。IB 國際組織所設定這十個特質,在學理上又可以細分為四組,主要來自四種不同觀點的學習理論,也分別對應到每個學生在:智力,情感,自我,社會這四個面向的能力
- Knowledgeable, Thinkers, Reflective,這三者主要來自於認知科學的相關理論,主要在關注學習者對於知識獲取與理解的認知過程。強調對學習者的邏輯思維與批判能力的養成。
- Caring, Balanced 這二者則來自於組織心理與團體動力學的相關理論。主要在關注學習者對自己與他人之間的情感關係認知,如何影響學習者的信心與動機。強調學習者的對外在環境的情感認知的養成。
- Inquirers, Risk-Taker, Principled,這三者則來自於個體心理與自我意識的相關理論。主要在關注學習者的自我意識,自我要求與價值觀對學習的影響。強調對學習者對自我認識的養成。
- Communicators與Open-minded,這兩者則來自於文化與社會學相關的理論。主要在關注學習者應該認識自己和他人之間的異同與相互依賴的關係,會有助於學習者發展有效的群體合作。強調學習者的團隊合作能力的養成。

我相信一定有人會覺得上述十個定義的描述,對小學生來說可能會太過理論與抽象。沒錯,所以IB PYP 學校需要根據孩子的年紀,讓這十個特質可以更白話,更生活化的變成在小學校園場景中,可以具體、可教導、可實現、可考核,與可追蹤的自我成長目標
此外,也不是說每個學生都需要(或者能夠)同時完美具備這十個特質。因為不同個性與不同家庭背景與的人,在不同的人生階段,也可能會在不同的特質組合之間移動。所以,之前的文章(👉 同場加映⎮ 鰻爸觀點#19:直擊IB PYP小學課程的亮點特色)裡有提到,IB PYP (即Primary Years Programme) 階段的「成績單 Progress Report」最主要的內容之一,就是在向家長報告孩子們在這些學習者特質的成長與進步的情形。
不過話說回來,相當程度上,我們這一代的家長多半自己本身就不是個合格的終身學習者,多數家長自己的成長過程裡也從未思考過這些學習者特質的意義與內涵,當然更別說是如何實踐的方式了!
所謂「言教不如身教」,若身為家長的你,嚮往讓自己的孩子,成為一個具備這些特質與能力的終身學習者,不論是有沒有進入IB PYP ,都可以(甚至說是應該)把這樣的教育精神與實務,帶到自己與孩子的日常生活裡。尤其是上述十個特質中,比較屬於個人層面的這五個,即使不在學校,也可以在家庭生活中讓孩子從小培養。
例如說,
Inquirers(有探索心的人)

其實多數的孩子天生是充滿好奇的。很多孩子之所以失去對學習的熱愛,主要原因是師長們太常武斷的中斷了他們的提問。「參與並鼓勵孩子的提問」就是培養Inquirers最好的起點。當然,家長們很多時候沒有足夠的時間(或能力)去面對孩子無窮盡的提問,這時與其生硬的告訴孩子:「不要想太多,以後你就知道!」建議不如留下一些可追尋的線索,或階段性的小問題給孩子,鼓勵孩子先自己去找到下一個答案之後,再繼續給他下一個線索。
Knowledgeable(有知識的人)

在孩子的日常家庭與學校生活中,本來就有很多的問題需要被解決。但往往我們因為過度保護與照顧孩子,所以孩子們不需要自己動腦或動手解決任何問題。因為不需要自己去解決問題,當然也就不會知道知識或技能的用途。讓孩子有更多機會自己面對困難,自己動手動腦來解決困難。除了讓他們要學習思考之外,更會讓他們體會與理解知識的價值,並建立與學習的動力。
Thinkers(懂的思考的人)

在解決問題的過程裡,有時候不免要面臨一些抉擇。多數傳統的家長是直接把自己的答案塞給了孩子;少數的家長則把自己的思考的步驟交給孩子,引導導孩子依照這些步驟去自己想出答案,但其實還是家長自己的答案。更好的方式是教導孩子思考的脈絡,然後耐心傾聽與了解孩子們做出每個決定背後的想法與邏輯。
Reflective(懂的回顧反省的人)

失敗與挫折是練習反思最好的機會。解不出來的題目,滿江紅的考卷,被退回的作業,和好友爭吵,被老師誤會,比賽失利…孩子在日常生活中的每一滴眼淚,如果只換來父母的安慰或者責罵,那都太可惜了。跟著孩子一起靜心思考失敗與挫折的來源,從小習慣從失敗中找尋答案,將會是孩子們面對未知世界的最佳武裝。
至於比較群體成面的那五個特質,的確並不容易在家庭生活中去體認。當然,這其實也是孩子需要去實體學校上學,而非只在家上線上課程最重要的理由。
人類是個人自我意識最高,同時社會化程度也最高的矛盾生物;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強項特色,但同時也都有弱項需要依賴別人;每個人都需要別人的服務,所以也應該去服務別人;每個人都需要隨時準備好去說服他人,也許要讓自己可以被他人說服;而有效溝通的核心,除了溝通技巧本身之外,容許有多元價值的開放心靈更是個關鍵。

談到這裡,我們也就不禁恍然大悟,上次文章(鰻爸觀點#19:直擊IB PYP小學課程的亮點特色)提到的 IB PYP 六個 UOI ,為什麼前面四個會是:Who we are? Where we are in place and time? How we express ourselves? How we organize ourselves? 這正是因為當IB教育的終極目標在培養有全球意識的終身學習者,那麼讓孩子從小認識自己,也認識群體,而且認識自己與群體之間的緊密關係,當然是個重要的任務。在IB 的小學課程裡,這十種特質的養成是無所不在的。包括學校的文化,日常生活,以及六個探究主題課程的設計,都隨時在呼應這十種特質的內涵。而從這些縱向的探究主題中,這十個終身學習者特質,自然而然的就在探究的過程中深植孩子的心中,而且彼此也連結起來了。最後,隨著孩子在這十種特質的成長,孩子在這六個每年重複的UOI探究主題中所能學到的知識,自然也會越來越深越廣,孩子日後面對未知世界的學習能力也會越來越強。
換句話說,原來這十個特質,不僅正是孩子們面對未來升學與就業時最重要的根基,同時也正是最核心的學習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