鰻爸觀點#21|南加大Stephen D. Krashen「第二語言習得」理論重點摘要

年前,我們用直播方式介紹了南加大Krashen教授對「第二語言習得」的五大假說中最重要的三個,以及它們對兒童英語學習的意義與啟發。過完年,我們將其中最重要的幾點整理如下(直播詳見 <中文家庭雙語小孩> FB社團)。

首先,我們先來回顧這三個假說到底在說什麼。

(直播詳見 <中文家庭雙語小孩> FB社團)

1. The Acquisition-Learning Hypothesis

◼︎ 第二語言的建立主要有兩種途徑

「學得/Learning」是有意識的學習。這樣的學習需要依賴第一語言的能力,通過有意識的理解或記憶活動,去認識第二語言的現象和語法規則。過去我們學教材、背單詞、學文法,都是典型的「學得」。而第二語言的「習得/Acquisition」則與我們的母語能力發展過程相同,是一種無意識地、自然而然的發展過程。主要是通過大量的接觸和使用,潛移默化地具備了使用第二語言的能力。

對於學得與習得的作用,Stephen Krashen教授主張:學得的知識與習得的能力是相互獨立的,彼此不會相互轉換。而且要想真正掌握和熟練運用語言能力,只有靠語言「習得」的方式

講到這裡,一定有人會問,那我們以前花很多時間以「學得」的方式所學到的各種關於英語的知識,難道真的沒用嗎?關於這點,Krashen教授提出了監控假說,來說明「學得」的知識會在什麼地方派上用場。但由於它跟兒童英語的關係比較弱,所以我們就先跳過。

2. The Comprehension Hypothesis:

既然習得是建立第二語言能力唯一的途徑,那語言習得是要在什麼樣的情況下才會有效的發生呢?Krashen教授認爲,要實現語言習得,學習者必須通過大量聽、讀吸收語言材料,即語言習得是通過大量可理解性輸入而產生的。這就是Krashen教授這五個假說裡最廣為人知,影響力也最大的「輸入假說」。

Krashen 認爲語言的學習不是去練習說與寫,而應該是大量地聽與讀,聽多了自然會張口,讀多了自然學會詞彙與習慣用法。關鍵在於這個聽與讀應該是 comprehensible input,也就是即有意義的,可以被理解的。而這個理解的方式不應該是用翻譯的形式,應該用比如肢體語言,圖畫,表情,場景等等。或者是用比較簡單的句子搭配已經會的詞彙,來理解新的詞彙。

基於這個「可理解的語言輸入」的概念,Krashen也建議在進行輸入練習時,可以遵守兩個原則,來提高語言輸入的效率。第一個是所謂的 i+1原則。這裡的 i 指的是學習者現在的語言水準,i+1 的意思就是比你現在稍微高一點點的難度。第二個是: narrow input原則。強調輸入的材料類型和難度等級在一定時間內相對要狹窄,這會有助於大腦的神經網路快速統整相關的輸入內容。

用通俗一點的話來解釋,就是Krashen認爲給二語學習者輸入的材料應該是大部分能懂,但是又稍微難一點的材料。這樣少量的生詞或者複雜句子結構雖然小有難度,但是學習者的大腦注意力分配不至於一下子陷入到對某個生詞或者語法結構的疑惑和糾結上,依然能夠實現對意思的理解。

3.The Affective Filter Hypothesis:

既然語言習得主要是由可理解輸入來完成,那麼是否只要輸入量一樣,語言習得的成果就也會類似?關於這個疑問,Krashen 教授用了過濾假說來解釋。

情感過濾」指的是在語言習得過程中,一切阻礙或協助學習者把「語言輸入」變成「語言能力」的情感因素,如學習動機、態度、興趣、焦慮狀態、自信心等,這些情感因素強度的不同,形成的情感障礙的強弱程度也有所不同,從而對「可理解性輸入」造成了過濾的作用,進而影響「輸入」變成「能力」的效率。

這些因素包括:

  • 學習者有強烈的學語言的動機;
  • 學習者充滿信心,心情舒暢;
  • 沒有過高或過低的焦慮感。

總結來說,三大假說對我們的啓發有:

  • 英語啓蒙沒有捷徑,要有持續不斷的 i+1才能真實發展出運用語言的能力。
  • 大量的、多元的,可理解的聽讀材料,對英語能力的習得是必然可以產關鍵的作用。
  • 但這樣的材料的取得,與不斷的 i+1 的提供,如果要用人工進行是非常困難。因此 iEnglish 這樣透過資訊科技來解決,才是CP值最高的方案。
  • 興趣與心情是最好的催化劑。

基於這樣的啟發,我們會發現原來 iEnglish 根本就是依照Krashen 教授的理論與建議而設計的學習系統。

  1. iEnglish 把輸入的材料分成150個等級,每個等級都只比前一個等級難一點點,這就完全在呼應i+1原則。所以,小i的分級不是考試,只是要讓文章的難易度得到控制而已。所以,大家不用太在意分級的正確性。可以讀的過,就繼續;老是失敗,就手動降級試試。重點在於讓孩子(或自己)有幾千幾萬個 i+1不斷的發生,語言能力自然會在無形中逐漸形成。
  2. 而iEnglish 所收錄的文章類型雖然總體來說非常廣泛,但是在每個等級裡會群聚的方式出現,例如說連續幾篇科普後,會換成連續幾篇地理,然後又換成連續幾篇幾篇歷史。這個設計就是在呼應narrow input原則。也許有些家長會覺得,連續出五六篇同類的文章,很容易膩。但也因為同類文章可以讓一群詞彙反覆在不同的前後文中出現,輸入的效率自然會高很多。
  3. Krashen 教授告訴我們,孩子的語言能力,關鍵在於輸入量,而不是在於嚴格的輸出練習。所以,iEnglish 的糾音不會太嚴格的原理也就在這裡。簡單的說,iEnglish 的糾音並不是要透過糾音來提高孩子的能力。iEnglish 之所以有「跟讀/複述」的核心理由,就只是要確保語言的輸入有確實在進行而已。
  4. 除了最核心的「書籍跟讀」,另外也有精讀,視聽,影片跟讀,ETP 遊戲,寵物遊戲,社群競賽等不同的元素,就是希望能讓不同個性的孩子,都能找到自己有興趣的方式,來進行多元化的可理解輸入。這點其實就是在呼應情感過濾假說。

最後,我一定要特別提醒大家:孩子在使用小i 時,除非孩子主動的要求,不然家長不要待在旁邊。即使待在旁邊,也應該只是被動支援就好,千萬不要待在旁邊做監督或發音糾正。因為家長在旁監督或糾正的舉止,不僅無助於習得的效果,還會反過來干擾輸入的節奏,會降低輸入量,同時也會製造孩子的壓力與不安,形成負向作用的過濾因子。


回過頭來看我們家目前只有2y10m小兒子威利,從10個月大開始,就是在這樣理論架構原則下,自行在家培養雙語寶寶,截至目前共二年24個月,相關執行經驗與細節,可以參考另篇經驗與建議分享:【2-4y幼兒英語】啟蒙閱讀前「語感計畫」作法大公開!一份專屬中文家庭的「可理解式輸入Comprehensible Input)建議方案

發表迴響

A WordPress.com Website.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