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久沒有寫長文了,今天要來談一個特別的主題,就是來鄭重推薦一套很特別的「練習/評量本」給中文家庭雙語小孩的家長們。
啥!我有聽錯嗎?
鰻魚爸不是最反對刷題的嗎,怎麼會推薦起「練習/評量本」了呢?
是的,我經常說,台灣的教育最病態的現象之一,就是把寫題目當做學習的主體。

學童從小學一年級開始就不斷的在寫題目,反而失去了真正從閱讀與探究中來學習的機會。所以我以往都說,把教科書上的練習做完就好,不用買額外的練習題本。
那今天怎麼會推薦起「練習/評量本」來著?
這當然是有很多重要原因的,所以,今天這篇文章,就是要跟大家聊聊:
為什麼會需要這套練習/評量本?它主要的編排特色是什麼?它和其他市面上的各類題本相比,有什麼重要的不同?孩子在什麼程度、年紀、以及怎樣的學習狀況下適合使用這套練習/評量本?以及如何正確與有效的使用它?
Why
之前我們提過,iEnglish 的核心價值其實是「讓非英語為母語的孩子,可以得到高品質與高頻率的英語輸入方式,進而產生類似母語習得的效果」。換句話說,iEnglish 所帶來的「持續、多元、高強度」的輸入練習,只要堅持下去,一定會看到顯著的成果。但平心而論,這樣的堅持一點也不容易。( ■ 什麼是iEnglish類母語英語閱讀訓練系統? )


舉例來說,一個常見的狀況就是,孩子在使用 iEnglish 的過程中,有時候會遭遇升級很慢的問題,有人甚至需要費時二到三個月才能度度過一個瓶頸階段。在這段與瓶頸期,由於級數停滯,家長很難由級數的進展來直接觀察到孩子的進步。有些自我要求高或敏感的孩子,就因此容易因為挫折感而萌生放棄的念頭。
又例如說,就是iEnglish 「以英文來理解英文」的方法,和傳統上「以強記英文單字的中文解釋」的方法相比,雖然前者才是長期正確與有效的英語學習方式,但後者反而比較容易在短期內看到具體的成果與進展。例如說本週背了幾個單字,考了多少分之類的量化數據,在iEnglish 這種強調內化能力的系統中並不容易呈現。
簡單的說,就是在使用 iEnglish 的過程中,孩子需要很大的毅力。所以,在孩子遭遇挫折與瓶頸時,家長的同理、支持、與信心就是孩子可以堅持下去的最大支柱。
反過來說,如果家長本身很焦慮,急躁,那孩子就很困難從家長身上獲得正向支持的能量。而且甚至有可能家長本身變成負向力量的來源,進而降低了語言輸入的效果。
話說回來,我也能理解部分家長之所以焦慮的原因。也因此,除了不斷在社團裡透過學理分析以及各種案例分享,來鼓勵家長要有信心之外。是不是能有一些其他的方法,來幫助家長克服焦慮,也一直是我在思考的事情。
其中一個理想的方法,就是找一個獨立於 iEnglish之外的日常練習與評量工具,讓家長或老師透過這個工具來具體評估與追蹤孩子使用 iEnglish的成果(或可能的問題)。換句話說,也是讓孩子可以用這個工具來他展現他的進步。
What
雖然市面上的練習/評量本非常多,但是合乎我理想的,可以與iEnglish 相互搭配的,其實很難找。主要原因是,多數市售的練習/評量,都是針對某種檢定考試的模擬試題,並無法滿足我的期待。然而就在前二個月,國際知名的出版社 TCM 的台灣代理商突然來訪介紹他們旗下的各種出版品,也因緣巧合的讓我找到解決這個難題的方案。

話說 TCM 旗下有個子公司叫 SHELL Education 。這個公司和其他出版公司最大的不同是,它專門出版學校課堂教學所需的課輔資源。這篇文章主要要介紹的 180 Days of Practice 系列,就是該公司針對美國共同課綱 Common Core State Standards (以下簡稱 CCSS)的各項學習目標所編寫的練習/評量本。這套練習─評量本有三個非常重要的特色:
一,在內容上,它不是針對某個教材的進度所設計的練習題,也不是針對某種檢定考試的模擬題。而是針對CCSS的各種能力評估指標所設計的練習題。它涵蓋的主題包括Language, Reading, High-Frequency Words, Math, Problem, 以及 Science。簡單的說,就是針對全體美國小學生的所設計的「練習─評量本」。因為它獨立於教材之外,所以不論孩子的學校是用那一家書商的教材都可以使用,甚至像在台灣的孩子根本就沒有上美國小學生的教材,也是沒關係的。這點也是我們會選擇它作為iEnglish 使用者的額外練習─評量本的主要關鍵。

二,在編排上,它從從K 到 G6 ,每年級一本,每本36週,每週五天,每天一篇文本,每篇有4-6道練習題。而且在每週五天的練習裡,每一天的題目都會吻合特定的CCSS 評估目標,然後以週為循環,不斷的重複為期36週的循環練習。這種輕量化,科學化,工具化的編排設計,不會讓寫練習或評量這件事反客為主的變成學習的主體,完全合乎我對「練習/評量本」的要求與期待。


,
三,由於這種特殊的編排方式,孩子每天的練習成果,很容易表達成可視覺化的量化分析表。例如,如果孩子每週三的練習正確率都顯著低於週二與週四的正確率,就表示孩子對於週三的評估目標的達成是相對較弱的。反之亦然。又例如,就某個特定的評估目標,我們也可以很容易看到它在時間軸上的趨勢變化。換句話說,這不僅是套練習本,也是市面上少見的結構化與標準化的評量本。

由於上述的特色,使得這套練習本剛好解決了前面所提到的問題:iEnglish的用戶需要一套獨立於iEnglish之外的日常評量工具,讓家長或老師透過這個工具來評估與追蹤孩子使用小i 後的英語學習成果或狀況,也讓孩子可以用這個工具來他展現他的進步。
因此,我們特別挑選了 180 Days 系列中的 Reading 與 High Frequency Words 來做為iEnglish的補充搭配工具,讓家長們透過這套練習/評量本來了解孩子在閱讀理解力與高頻詞彙的進展狀況。尤其是 180 Days of Reading,完全就是針對家長們最關心的閱讀理解而設計的練習/評量本。在我們先前提過 iEnglih 本身並不適合在每篇文章之後都擺上「測驗」的情況下,這套180 Days of Reading 根本就是與iEnglish的完美互補。
(參考文章 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2071333473104293/permalink/3395233650714262/)
Who & When
當然,雖然我們說它是與iEnglish 的完美搭配,但也不是說只有iEnglish 的用戶才適合這套練習/評量本。不論孩子是念一般的公私立小學,國際學校,甚至是實驗小學,它可以和任何一套課程教材或訓練方式去搭配使用,只要你同意目前美國共同課綱對於國小階段學童所設定的語言能力評估標準是有參考價值即可。(我想最後這點應該對多數家長來說不會是個問題)
什麼程度適合用?
基本上,前面說過,它對應CCSS 標準下的幼稚園到小六都有對應等級的練習本,即K, L1, L2… 到 L6。所以,如果你已經有方法知道孩子的英語程度對應到美國小學幾年級,哪就很簡單挑選。如果是iEnglish 的用戶,大致上 iEnglish 的 1-9 級可以選 K級, iEnglish 的 10-19 級可以選 G1,iEnglish 的 20-29 級可以選 G2,…iEnglish 的 50-59 級可以選 G5 及 G6。但是,這裡有個額外的參考,不要選比實際的年級高出二級以上。也就是說,不論孩子的iEnglish 的程度是幾級,大班生最多念 G1,小2生最多念 G3。
此外,畢竟這是為了以英語為母語的學童所設計的的練習/評量本,所以,即便iEnglish 的程度有到,但是想降一級開始,也是無妨。例如,iEnglish為 24級的小二學生,也是可以選G1的練習評量本作為開始。
何時用?用多久?
如同它的名稱,這個練習本適合在學期進行時每天使用,每年使用36週/180天。只有36週/180天的原因是因為美國小學一年只上課36週,每週上5天。換句話說,這套練習/評量本作者並不希望孩子在放假期間還要寫它。由於每天只有一篇短文,加上四到六題題目。估計每天需時5 到10分鐘左右即可完成。再叮嚀一次,千萬不要貪多,與iEnglish 的每日聽讀練習搭配起來,剛剛好每天總共花一個小時的實際時間來在家練習英文。
需要老師輔導或批改嗎?
所有的題目都有解答,所以家長自己批改一定沒有問題,但解說輔導就不一定能由家長來進行。以我對目前家長平均的英文能力的了解,K-G1 由家長自己來輔導孩子寫這個練習應該問題不大。G2-G4 要看家長的英文程度與可用的時間。G5-G6 可能除了少數自己就是老師的家長外,交給專業的老師來協助會比較好。
How
在決定要購買這套練習/評量本之前,我強烈建議家長們透過它的設計理念,正確的去看待「練習」與「評量」在孩子的學習過程中所應該扮演的角色。
不要本末倒置
寫練習題不應取代學習本身,所以每天寫一份即可,而且之前寫過的題目也不需重複去重寫(複習)。部分的台灣家長喜歡要孩子去寫「錯題本」,理由是希望孩子不要犯相同的錯誤。但是錯題本很容易掉入「背下答案」的陷阱,不見得可以協助孩子找出錯誤的「根本原因」,所以雖然完全相同的題目不會再錯,但類似結構的題目卻一錯再錯就是這個道理。
善用科學化的評估與診斷
由於這套練習本的題目設計是有結構的。例如,每週的前三天的的第一二兩題是用來評估CCSS_RAS1,第三四五題是評估CCSS_RAS4,每週的第四天的第三題是評估CCSS_RAS6,而每週的第四天的最後二題則是評估CCSS_RAS2。然後每週反覆用不同的文本與題目來做相同結構的評估。如此一來,只要將每日的練習結果數據化與表格化,就很容易從比對中發現孩子的潛在問題,然後從學習中去重點改善。至於如何做評估與診斷,隨書所附的家長手冊有教,未來我們在社團中也會協助大家。
從數據中發現趨勢與問題
由於孩子的學習在持續進行中,所以如果每週重複進行難度相同的練習與評量,就很容利用表格數據去量化孩子的進步情況。而這點,正也是iEnglish 的使用者最需要的幫助。
Example
接下來我們用兩個例子來實際看一下 練習/評量本的內容。這個例子是G5 的練習,也就是Maya 目前使用中的等級。


前三張圖是這本的第二週的前三天的內容。我們可以看到這個禮拜的內容主要是以一個叫Nick 的孩子想要養寵物的一連串過程來做為故事的場景主題。從這三張圖片裡,我們可以看到,就如同我們前面提過的,每週的前三天的第1,2 題,都是在練習從文章中找到直接的事實或證據來支持所選的答案,或者幫一個段落的文字給個簡短的摘要。而第3,4,5題,則是在練習文章中出現的單字的意義或用法。



到了第四天,就會有一篇比較長的文章。這篇文章的內容一樣繼續前三天的主題,但是句子變長了,段落也變多了。然後要從這個文章裡找出線索來進行「推論」。其中第1,2 題主要在測驗孩子識別與整合資訊的能力;第3題則是在找出作者寫這篇文章的目的;第4-6題與前三天的第1,2題的目的相同,都需要從文章中找到直接的事實或證據來支持所選的答案。只是第四天的文本要比前三天長很多,所以更能看出孩子從大量資訊中辨識出關鍵事實的能力;至於第7, 8題則是考驗孩子能不能判別出整篇文章的主旨或核心論點。


到了第五天,孩子就必須根據第四天,甚至是過去這一週所讀到的內容,嘗試用自己的理解與話語,去寫一篇短文(如果在低一點的年級就是寫句組)。相當程度上,這第五天的練習也可以看成是孩子從閱讀邁向寫作之前的基本訓練。

看完了G5 的例子,讓我們看一個同樣以「養寵物」為主題,但是程度只有G1 讀本來作為對照。你會發現,雖然文本難度差很多,題目也簡單很多。但同樣是五天的練習,同樣採用「練習─評估─診斷」的使用模式。更重要的,它連每一天的問題類型與結構也是類似的。






正如同我們在另一篇文章所提的,閱讀理解/Reading Comprehension 是一個很複雜,而且涵蓋多種面向的認知過程。尤其是涉及推論與摘要的高層閱讀理解能力並非短時間的訓練可以完成的,更不是讓孩子漫無章法的寫考古題或模擬試題就能夠培養出來的。就以這兩個例子來說,很多台灣的國三到高一的孩子可能對G5那篇的英文詞彙很熟,但卻無法答對全部的題目,關鍵就在於對推論理解的訓練不足。其實這個現象不只出現在英文,在中文也是一樣。我相信如果把G5這篇的本文與題目都翻譯成中文,給一個台灣的五年級小學生來寫,一樣有很多學生是無法掌握的。因為推論理解力的培養,在本質上就是一種文字邏輯與抽象思考的訓練。
相反的,如果有孩子從一年級就開始做G1這種類型的練習,雖然文本及詞彙本身很簡單,但孩子自然會從讀題目與找答案的過程中慢慢培養出邏輯思考的能力,也能從中觀摩學習到:即使同樣的文本,也可以有完全不同的思考角度。這些從一點一滴累積出來的思考訓練,就會從根本上增強孩子的閱讀理解能力。而當有一天孩子的詞彙能力到達G5的等級時,正確回答那份題目也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上面這兩份示範,在TCM的官網都可以找到。為方便大家下載,也可以直接 按這裡。但如果你需要參考其他程度的範本,按這裡到TCM官網上有很多。
同場加映
這篇文章到這裡為止,我主要介紹了180 Days of Reading 這套練習/評量本。原因之一就如同文章一開頭所述,為了要能夠與iEnglish 的使用相互搭配。當然,背後更重要的原因正是因為閱讀理解力已經是108課綱之後的重中之重。
話說回來,如果能力足夠,孩子的英語學習不應只限於Learn to Read,而是可以往Read to Learn 邁進。對於已具備這樣能力的孩子,我也很推薦這個180 Days 系列的其他主題,包括常見字、數學、科學、社會學等,我們也會隨時在臉書社團【中文家庭雙語小孩】持續針對不同分類做深入的介紹。
在這裡,我想特別推薦的是 Problem Solving,Hands-on STEAM 以及 Social -Emotional Learning 這三個系列,由於這三個主題在台灣目前的中小學教育中是比較被忽略的。
Problem Solving 系列
Problem Solving 系列 解的主要還是「數學問題」。但與同系列的《 180 Days of Mathematics》 比較之下,後者是傳統的數學教育,主要在練習小學課綱裡的各種數學概念。而前者Problem Solving練習的主要是 「解題的思路與過程」。
套108課綱的術語,就是關於如何應用數學知識來解決問題的「數學素養」,這從長遠學習看會是孩子更需要的實質能力。

Hands-on STEAM 系列
Hands-on STEAM 系列則是關於如何動手設計個科學實驗或者工程作品。
這個方向一直是美國教育的強項。孩子們在這類型的課程中需要學習與展示的,是他們動腦思考與動手設計一個作品或者實驗的設計過程,而不僅僅是成果。所以,同樣的主題,一個班上10組學生,說不定會有11個截然不同的作品。但台灣過往的STEAM教育經常都被心急的家長扭曲成「組裝」,孩子們交出來的作品千篇一律,且充滿了大人的思維。

Social -Emotional Learning /SEL 系列
Social -Emotional Learning /SEL 系列,即使在美國,也是近年來才被注意到的學習領域。在這裡,我就直接引用美國 CASEL 的定義
“SEL is the process through which all young people and adults acquire and
(CASEL 2020)
apply the knowledge, skills, and attitudes to develop healthy identities, manage
emotions and achieve personal and collective goals, feel and show empathy for
others, establish and maintain supportive relationships, and make responsible
and caring decisions.”
一樣的,在這個180 Days for Social-Emotional Learning 的練習本裡,它用一週五天,每天一個主題來進行 SEL 有關的技能練習,這五個核心SEL技能包括:自我意識,自我管理,社會意識,社交技能,以及負責的決策。而應用這五個核心SEL 技能的應用場合,包括:個人,家庭,朋友,學校,鄰居,社區,甚至國家,則以每週一個場合來進行變化。

Where to Buy
即日(2022/9/20)起,本文所介紹的《180 Days of Practice 》練習/評量本各系列,均會陸續在【中文家庭雙語小孩】官網上架接受訂購,每本零售價750元。(系列商品連結在此)
訂購的方式分兩種,一為不定期開團團購,另一種則是現貨零售。
團購優惠價每本680元,凡開團時間內透過上述連結下單,即可自動享有折扣。非開團時間,僅提供現貨零售,現貨零售價一律為每本750元。凡是官網上顯示有庫存的者均可直接下單訂購。現貨零售在訂單完成的1~2個工作天出貨(上述團購與現貨價格均不含運費,一次買多本或與其他商品合併購買,可享2,500元滿額免運優惠)。
再次叮嚀,寫練習本不能取代真正的學習!
欲知道 iEnglish 如何與 180 Days of Practice 練習/評量本作完美搭配
或更多 180 Days of Practice 其他系列資訊
甚至【180 Days of Reading 的輔導專班】的介紹
請加入臉書「中文家庭雙語小孩」社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