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語感」是什麼?
隨著學齡前英語教育的普及與多樣化,越來越多人發現,在孩子接觸英文一段時間之後,多數孩子的英文能力相對於時間軸上,經常只是一種線性與平緩的進步,但的確有某些孩子則會是突然開竅般的,進入另一個完全不同的成長曲線!
這些孩子彷彿像是具備了對英語的直覺感知與自然學習能力,只要透過持續接觸英文,就能輕鬆得到能力上的進步。這樣的現象,就是我們常聽到所謂「語感」的意思。
為什麼「語感」是幼兒英語的首要目標,亦是累積英語能力的第一桶金?
近年來,人工智慧的語言模型與神經生理學的進展,也讓「語感」這種現象得到了認 知科學上的解釋(詳細請聽下面這則Podcast):
近年來,人工智慧的語言模型與神經生理學的進展,也讓「語感」這種現象得到了認 知科學上的解釋(詳細請聽下面這則Podcast):
當大腦接觸到一個新語言的最初,其實是完全無法區別它與其他的聲音之間有何不 同的!但如果這個語言的聲音持續出現,同時伴隨著特定的肢體動作、影像、或者其他 感官刺激,大腦的神經網絡便會試著記錄與整理這些聲音所代表的刺激。
這樣的語言輸入累積一段時間後,大腦語言神經網絡會突然進入一個新的狀態,開始有能力分辨耳朵聽到的眾多聲音中,有一組聲音,不僅可相互組合,彼此之間甚至還存在著高度的關聯性及規律;這些聲音同時還可以代表特定概念或感官刺激。

也就是說,大腦中這個專司分辨新語言的神經網路,已經完成第一階段的訓練,使大腦開始有將這個語言與其他聲音分離出來的能力。也代表著從今往後,若再聽到這個語言的聲音,不再被當做背景噪音處理,而會像獲得「通行證」般的,這些相關資訊將直接被送入專責的神經網路中,繼續強化神經網絡對這個語言的認識。
這就是我們在第一段提到:「為何大腦對某個新語言的習得速度,開始進入另一個完全不同成長曲線?」的原因。
所以,過往我們常在社團中提到:「給孩子英語學習的第一桶金!」,或者 Alisa 老師的名言:「沒有語感的小孩,靠規則與單字堆砌;有語感的小孩,則是在用語塊前進!」
其實這些都是在強調,若先透過適當的方法將孩子的英語語感建立起來,大腦就會開始有自動分辨英語聲音與規律的能力,進而讓大腦產生「滾雪球」般驚人的加速學習趨力。
但,問題來了,那什麼才是培養與建立語感的適當方法呢?
隨著學習者年齡的不同,學習動機不同,這個問題可能有許多不同的答案。
二、「英語融入式學習」是什麼?
在台灣,傳統兒童英語教育有「傳統英語班/雙語班」和「全美語ESL班」兩大主流。
1、傳統英語班/雙語班。
他們把英語當作一門學科,從ABC字母發音、拼音規則、單字記憶背誦等開始教起,並搭配少量繪本閱讀,以文法為課程架構,建立學生理解英文的能力。
2、全美語的ESL班。
他們提供「浸潤式學習(Immersive Learning)」英語教學環境,讓孩子在全英語的環境中以類似國外小學及幼兒園的方法來學習英文。
當前這兩大主流,前者證實無法讓英文真正成為一種能力,而後者則因為師資不足,費用昂貴,因此有大規模推廣的困難。換句話說,二者都無法支持2030雙語國家政策所 揭示的願景 ─ 讓所有學生在學習與工作上,流暢使用英文作為溝通工具,而非僅將英文作為一門考試科目。
為什麼「英語融入式學習」是中文家庭裡,學習英語的最佳方式?
因此,在2030雙語國家政策之下,「英語融入式學習」開始逐漸成為未來兒童英語教育 的主流。這裡的「融入(integrated)」指的是「在課程中納入英語」,但很多人會誤解為「沉浸式(immersed)」,沉浸式是指直接浸泡在英語的環境中學習。
因此,英語融入式教學的幼兒園或小學,並不會對孩子下「No Chinese」或「English only」的指令。
以目前開始在選定的公立幼兒園推動的英語融入教學為例,它沒有固定的教學教材, 也不是教音節、字母、發音與文法,而是在幼教原有的課程,例如:學習區、主題課 程、大肌肉運動、轉銜活動或例行活動時加入英文,讓孩子自然地接觸英文,進而對 這個語言產生學習興趣,以及體驗多元文化。待進入國小、國中階段,融入式英語學習 就成了雙語學校最熱門的 CILI(Content and language integrated learning),方式是把英語融入學科,比方說,英文老師進到音樂課、體育課,與科任老師進行跨學科的協同教學。

事實上,「融入式英語學習」一直是【中文家庭雙語小孩】這個社團的核心,正因我們始終希望能用最自然、最有效的方式,培養孩子完整的英語能力,但在絕大多數的中文家庭裡,其實又無法提供 “ No Chinese ” 的英語自學環境。
因此,英語學習勢必轉變成「以孩子在不同生活或學習場景中的融入與應用為主軸」,而不能再以英語本身的結構性知識為主軸。後者,是以往我們爸媽這一代學習英文的方式,它不僅無助於語言能力的習得,反而容易讓孩子喪失對學習英語的樂趣與動機。
三、家庭才是學齡前融入英語學習最佳場景!
話說回來,透過在家庭生活中,融入英文互動培養幼兒語感的概念,當然並非我們首創。知名的迪士尼美語世界 (簡稱DWE) 其實就是在這個概念下,為非英語母語孩子設計很經典的產品。
〔 🆕 DWE好朋友〕🎁 入手說唱玩課程特別活動!!

五十年前,來自哈佛大學的二位教授,在日本觀察到亞洲國家父母,雖然很重視孩子的英語教育,卻經常拿教國、高中生英語的方法錯誤套用在兒童身上,因此和他們日本友人共同創立了一個公司,結合知名卡通中的橋段與日常生活的常見場景結合,設計了這套在那個時空背景下,對亞洲父母來說頗具革命性概念的英語學習工具。

DWE 這套工具可以讓家長從孩子零歲起,在家庭生活的各類場景中,配合孩子成長,在對應年紀的常見活動中無痕融入各種英語元素,例如:睡前的音樂中,放入英語歌謠;日常的肢體動作與表情中,出現對應的英語單字或片語;在體感或圖像識別的遊戲中,放入英語;在兒童卡通中,放入日常對話;在繪本共讀中,循環出現先前接觸過的英語元素等等。
不可否認的,對中文家庭中的多數家長而言,不論本身英文程度好壞,若缺乏類似的工具或引導,多半不知道如何做好上述這些事。這當然也是成就 DWE 這套工具的「價值」與「價格」之所在。
因此自三年前,我們因當時10個月大的小兒子Willie (威利)而開始接觸並使用這套工具,並且邀集了一些同伴共組了《威利兄弟會》這個DWE的共學社團後,我們也有了更深入的體認與發現:
1、DWE 詞彙集其實很小。
如果我們把它當作學齡前英語的主體,這樣的詞彙集並 不會吻合現代父母的期待。但是,如果把它當做一個「以培養語感」為主要目標的產 工具,這就完全不算個缺點,反而是個優點。(因為它很精心設計的把一個小的詞彙 集,螺旋式的出現在各種情境與各種媒介工具中,會有效聚焦語言神經網路的訓練, 有利於初期語感的形成。)

2、DWE 某種程度未被正確使用。
DWE 絕對是個協助非英語母語家長,進行英語融入家庭生活的絕佳工具。但很多家長 (與顧問)因為受限於自己過去「上課」學英語的模式與習慣,錯把DWE當做一套 「在家自學英語的課程」,然後要求孩子依據顧問擬定的進度表 “ 按表操課 ”。再加上DWE詞彙集不大,反覆性又高的特色,因此多數學齡前孩子,其實可以靠著這個如海綿般超強記憶力階段,把全部內容都「記下來」。這也導致很多孩子表面上可以通過DWE的進度查核,但由於缺乏與生活情境的反覆連結與應用,所以並沒有發揮出語感習得所應有的作用(請回憶第一趴大腦神經網絡的神奇功能)。
3. 相當程度上,DWE的生活場景,是50年前美國小孩的標準場景。

其但對於 2020年的台灣小孩而言,那個場景已經脫離生活現實太遠。例如裡面的馬戲團,園 遊會,社區棒球,都不是現代的台灣小孩的日常生活所熟悉的場景,甚至連裡頭的卡 通人物都不是。而內容與生活場景脫溝的現象,當然也容易妨礙家長對融入式學習這 個概念的掌握。 總結來說,我們體認到DWE的精神,方法論,都是值得繼續仿效的。但是它裡面的 內容,及表達內容所使用的媒體技術,都需要有新的設計。更重要的,家長們也需要 重新認識融入式學習的精神,才能發揮這個工具的真正價值。
四、課程緣起:家長需要什麼樣的協助?
所以,我們開始思考如何協助更多中文家庭裡的家長?不論是否有全套 DWE 或只有一部分,甚至都沒有,均可在幼兒的家庭生活中適當融入英語元素,進而把握孩子使用「母語式語言習得」的黃金階段,輕鬆自然的培養英語語感,點燃日後英語學習動機與能力,建立紮實與完整的基礎。
上述問題的解答,就是我們費時半年多獨家開發《🎵 Talk, Sing, Play! 親子情境英語說唱玩》(以下簡稱〔說唱玩〕課程)這套「專門給爸媽課程」的初衷,也是最終目標。


因此,若你入手了DWE,但對於爸媽在使用過程中該扮演什麼角色,很迷惘,那麼我們的〔說唱玩〕課程將幫助你找到方向與做法。
所以大約從三年多前(也就是2020年三月開始)開始帶爸媽種下語感種子開始,直到2022年底,我們前後設計過三梯次語感相關課程,每梯次半年的家長共學(即【中文家庭雙語小孩】社團的 小幼幼情境英語班 (語感1.0) 〕、語感特訓營班 (語感2.0) ),目的就在協助爸媽建立對親子情境英語正確的觀念與實施步驟,而《24堂親子情境英語在家學》其實也正是當時給這些參與共學的家們的小工具。
因緣際會的,在語感2.0這個梯次進行的時候,有位專業的英文教育專家,Alisa 老師,也成為我們的共學家長之一。她在對照她自己大兒子與小女兒的不同經驗之後, 完全理解我們的觀點與企圖,不只把我們的心得重新整理優化,還結合她自己的英語 專業,教學創意秘笈,甚至歌喉,改寫成為我們原本計畫在今年初推出的語感3.0 的 內容。



值得一提的,Alisa 老師畢業於成大外文系,並在美國最頂尖學府之一賓州大學 (U. Penn) 取得語言教育碩士的學位,學成之後並返回成大擔任「專業英語」的專案講 師之一。事實上,2010年代Alisa 老師所加入的專業英語課程計畫,也正是國內大專院校對大學生的英語教學改革的先驅。
大學生的英語學習不再只是從語言學或文學知識的角度出發,而是與大學生自己本科專業的學習產生密切的整合 (融入)。在這段經 驗裡,Alisa 老師深知「有效的英語學習教材必須能與學生的生活經驗及學習動機相互呼應」,也為了事隔多年後的語感課程這棵大樹埋下了種子。



五、〔說唱玩〕課程特色
去年底,我們決定把〔語感3.0〕的內容進行數位化與App 化,希望透過現代科技的幫 助,讓更多家長能夠把英語元素用不同手段,融入平常的家庭生活中。
再強調一次, 這不是一個給小孩使用的課程(爸媽為主,小孩為輔)。
因為1-5歲這個年齡階段,在家庭生活的場景中,家長的首要任務❌並不是讓小孩並透過「上課」來學習英文知識,而是應該在生活中⭕️融入各種英語元素來自然的建立小孩對英語的語感。
所以,《🎵 Talk, Sing, Play! 親子情境英語說唱玩》這個數位化的課程,會放在App 中,讓家長可以隨時隨地打開學習與參考,把日常生活中「Talk 說、Sing 唱、Play 玩」三大日常動作融入「簡單」可理解,「反覆」不單調,「有趣」不枯燥的英語元素。

★TALK
以中文為主的家庭中,有哪些對話適合用英語來對幼兒說?該用什麼方式正確的說 (互動)?這是多數家長會有的第一個疑問。尤其,很多家長對自己的英文是缺乏信心的,平常也沒有口說英文的場合與習慣。所以會懷疑跟自己的幼兒說英文,真的可行嗎?
事實上,正因為對象是幼童,家長所需要的詞彙與句型能力,差不多也就是國中 一年級的英語水準就可以勝任。所以,在0-5歲情境英語執行的關鍵:在於情境句的挑選,進而搭配動作與表情來,讓寶貝們可以容易理解與認知。

★SING
學者很早就知道,音韻覺識(Phonological awareness)是語感中非常重要的元素。而運用押韻的歌謠是讓學齡前孩子認識一個新語言的音韻最快的途徑。在重複的旋律與歌詞中,幼兒大腦神經網絡自然會察覺歌詞裡有重複的韻腳、讀音等,而這些都是一旦建立就不易遺忘且是帶得走的能力。 當然,如何把前述「說 TALK」的內容與「唱SING」的部分相互結合,當然就是Alisa老師這門《🎵 Talk, Sing, Play! 親子情境英語說唱玩》的獨門秘技。

★PLAY
如果你問任何一個教育專家,學齡前最重要的三件事是什麼?他們應該都會告訴你就是:「 玩!玩!玩!」其實,不論是女生辦家家酒、男生玩警察超人怪獸、看卡通,還是親子 間的繪本共讀。對孩子而言,核心的元素都是在用語言去建構他想像中有趣而歡樂 的世界。當孩子可以同一個玩樂的橋段重複數十次而不厭倦,置入在這些橋段中的英語元素自然也就被重述了數十次。
此外,把英語融入玩樂還有個更大的意義,就是當孩子在不知不覺中習慣英語是支持玩樂的重要元素後,日後持續強化學習英語的動機也就自然建立了!


六、手把手,一起練習吧!
倘若,你可以將本篇有點硬,還長達四千多字的文章看到這裡,表示你應該相當程度上 認同文章中所描繪的問題與解答,也應該很想為你學齡前的孩子展開一個融入式英語 學習的計畫來培養他的英語語感。
- 當孩子語感足夠,後續就很容易自己從卡通中學到更多的口語詞彙;口語詞彙豐富了,自然有信心跟會說英語的陌生人(或老師)對談,表達自己的想法。
- 當孩子語感足夠,升上中大班時,將很容易從常見字讀本(如CBK) 、故事型讀本,甚至知識型讀物 (ex:ARpedia) 中,學到更多的句型及單字。
- 當孩子語感足夠,等到上小學之後,就很容易學會拼音規則;進而將學齡前的「口說詞彙」轉變成「閱讀詞彙」,這對他們擺脫台灣學生傳統 “英譯中” 的閱讀模式,是很重要的關鍵。
對,不要懷疑,就是練習。
以中文為主的家庭中,有哪些對話適合用英語來對幼兒說?該用什麼方式正確的說 (互動)?這是多數家長會有的第一個疑問。尤其,很多家長對自己的英文是缺乏信心的,平常也沒有口說英文的場合與習慣,才會懷疑跟自己的幼兒說英文是否真的可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