鰻爸觀點#14┃小學算術教什麼,怎麼教?
不管是哪一種科技,所有高競爭力人才都需要具備的五種關鍵能力,依序為「數學推理的能力」、「做實驗的能力」、「批判性思考的能力」、「寫作的能力」、「演講的能力」。
這五點,其實剛好也與鰻魚家對教育的看法完全吻合。
簡單的說,就是面對高度變化與動態的未來,我們真正能給孩子一輩子的禮物,就是讓他們有永續學習的態度與能力。(鰻爸觀點歷史回顧:永保好奇之心,是一切知識與學習動力源頭,也是父母給孩子最珍貴的禮物之一)
鰻魚家對幼兒全美教育的觀點與做法。
不管是哪一種科技,所有高競爭力人才都需要具備的五種關鍵能力,依序為「數學推理的能力」、「做實驗的能力」、「批判性思考的能力」、「寫作的能力」、「演講的能力」。
這五點,其實剛好也與鰻魚家對教育的看法完全吻合。
簡單的說,就是面對高度變化與動態的未來,我們真正能給孩子一輩子的禮物,就是讓他們有永續學習的態度與能力。(鰻爸觀點歷史回顧:永保好奇之心,是一切知識與學習動力源頭,也是父母給孩子最珍貴的禮物之一)
今天,我們就來談更具體的『行動方案』。
根據孩子:
(1)初次接觸英文的年齡
(2)家庭的資源
(3)家長可陪伴孩子的時間
我們歸納出三種建議的路徑。由於文章很長,我們會分成 (上)、(下) 兩篇呈現,並於社團內搶先看。若看完(上)篇意猶未盡的家長,歡迎先到社團內搬板凳等上菜!
總結來說,新世代的家長,應該要讓孩子從多元與適性發展中得到與永續學習的「動力」與「能力」,自然可以在激烈的競爭中,找到屬於自己的天空與未來。
如何做到關心但不是干涉,協助但不是代勞,鬆手但不是放任,啟發但不是指導,其實也就是新世代家長們最大的修煉。
近來,很多家長很喜歡安排還在 “國小階段” 的子女去參加各種「沒有需要的考試/檢定/學科競賽」,並且在社群網站上炫燿考試或檢定的成績,甚至為這樣的行為,包裝上各種看似華麗正當的理由,也讓更多原本不覺得有這種需要的家長開始懷疑自己。
大多數父母,在孩子的教育上花了那麼多心力,最終無非希望孩子可以上大學,而且是上個好大學,國立大學,甚至所謂的頂尖大學。
如果你也同意這個結論,那我們今天要談的主題,就被化約成:「在學齡前或小學低年級階段,家長做什麼樣的事(或投入),可以對孩子日後大學升學時,產生關鍵性的影響呢?」
算術與數學是完全不同的東西!
小學低年級的數學,其實都是「算術」。數學固然需要算術的基礎,但算術的技巧是否精熟,跟往後數學能力其實並沒有任何關係。
在管理學上,一個成功個案(success case)」,不見得就是值得模仿的「最佳範例(best practice)」。而所謂「成功個案」與「好的模範」之間的差別,就是個案所用的方法與過程,是追隨者容易去模仿趨近,甚至照抄複製的。
是故,了解一個成功個案的背景,了解他的方法所需耗用的資源,有沒有什麼是我們難以複製的?是我們要從不同的成功個案中,挑選出可作為「模範」之前的重要關鍵!